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这首《归去来兮辞》开篇便以振聋发聩的叩问,道出了千古文人心中最深的向往。公元405年,时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从此彻底告别官场,归隐田园。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更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归去二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对自由人格的执着追求。
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年,门阀制度森严,政治腐败黑暗。出身没落士族的他,曾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三度出仕,却最终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宣言中毅然归去。这种归去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独立人格的坚守。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描绘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的田园生活,正是对自然本真状态的回归。这种回归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上,更体现在精神世界的重建中。

陶渊明的归去具有多重文化意蕴。从哲学层面看,它体现了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个"自然"既是实指山水田园,也是指人的本真状态。从审美层面看,他开创的田园诗派,将日常农事、田园风光纳入文学视野,打破了当时盛行的玄言诗传统。从伦理层面看,他的归去是对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理念的实践,在乱世中保持高洁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的归去并非一蹴而就。在归隐初期,他仍要面对"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贫困生活,却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正是其归去理想得以实现的内在支撑。他与农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的平等交往,更展现了一种超越士大夫阶层局限的生命姿态。
陶渊明的归去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王维在辋川别业中实践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隐逸生活;宋代苏轼在屡遭贬谪时,仍能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之句;直至现代,归去的主题仍在不断被重新诠释。这种文化基因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我们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内心宁静的重要资源。

在当代社会,陶渊明的归去理想呈现出新的现实意义。面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绘的闲适意境,成为现代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代的"归去"不必是物理空间的逃离,而可以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从容,在物质追求中不忘精神的滋养。
陶渊明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归去"的真谛:它不是简单的退隐,而是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选择。他在《饮酒》其五中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不可言说的"真意",或许正是归去理想最动人的所在。当我们重读这些归去的诗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生命智慧,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为我们指明回归心灵家园的道路。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