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观察(定性观察)
一、观察和观察的特点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观察认知活动是以观察为主要认知手段,让幼儿探索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发展幼儿的科学认知,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形成幼儿的科学态度,训练幼儿的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部信息输入的窗口。中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观察是获得知识的之一步”。波洛夫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科学家通过观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下一步的科学探究奠定基础,进而掌握规律性知识。
(一)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借助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地感知周围的环境。观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必须完全依赖于人类的某种感官。比如我们说玫瑰是红色的(视觉),自来水是凉的(触觉),西瓜是甜的(味觉),等等。一般来说,有五种感觉器官可以观察——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严格来说,人的平衡感、肌肉牵拉感、压力感、方向感等五种感官不止这一种,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尤其是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最基本的感官。
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定量观察是用测量工具和数字来表达观察结果,比如一元硬币的厚度是2mm,一岁儿童的身高是75cm,铅笔的直径是10mm等等。定性观察只是描述事物的特征。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观察都是定性观察。
在发展孩子定性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发展孩子的定量分析能力。观察不仅是推断和预测的基础,也是整个科学实验技能发展的基础。孩子对外界的观察比张嘴要早得多,但如何全面地、有目的地、细致地感知世界,还是需要很多潜移默化的、持久的培养。
(二)儿童观察力的特点
1.缺乏稳定性
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还不够发达,儿童一般很少为了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往往容易被无关的事物和细节所影响,被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物品所吸引。3~4岁儿童在观察过程中通常会忘记观察任务,4~6岁儿童在观察目的上有所提高。
老师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观察目标。任务描述越具体,儿童观察的目的越明确,观察效果越好。
2.短历时
儿童的观察时间受儿童对观察项目的喜爱程度影响,但随年龄增长略有提高。在一个实验中,3岁左右的孩子保持观察图片的时间只有五六分钟,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6岁时达到12分钟左右。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物体,观察时间会更短,有时不到一两分钟。
教师应尽量选择能引起其足够兴趣的观察对象,或者选择的观察对象应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特点,容易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
3.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
儿童不善于把被观察对象的整体和部分联系起来,他们只能得到所见事物的单个部分。儿童的观察从最初的无序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系统的、全面的感知过程。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3岁儿童观察图形时眼球运动杂乱无章,4-5岁儿童的眼球运动越来越符合图形的轮廓。可见,儿童观察物体的方式并不系统。同时,儿童在观察时,往往找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缺乏概括性。
老师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有效的观察方法,引导他们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线索,更有效地观察事物。比如,在寻找两张图片的不同点时,可以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出适当的标记,而不是没有任何顺序的随意比较。小班的孩子不善于从整个事件中发现内在联系,也就是不太系统,但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4.不够独立,盲从
孩子的观察力容易受到同龄人和老师的影响,缺乏独立性。有时候,他们表达的东西自己也无法理解,盲目的跟随别人的观点,盲目的重复。
教师要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时表扬,引导孩子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告诉别人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
两个。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一)观察的客观性
科学必须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任何观察结果都应该直接来自于人的感官,没有任何个人的主观判断。“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培养科学实验过程技能的基础,也是科学精神的精髓。而且,观察结果尤其是定量观察的客观性和正确性,不仅直接关系到科学实验的方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在教师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来源于实践,必须从小教育孩子尊重客观事实。
在引导孩子观察时,要尽量让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老师也可以用自己的情绪和语言感染孩子,教会孩子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例如,在观察水果时,孩子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嘴尝,这样他们就可以知道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并用自己的语言如实描述。
幼儿园老师要积极给孩子提供一些观察条件。他们可以设立自然角、种植园、科学发现室、摄影展等。在幼儿园。他们还可以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广阔的世界,亲眼看到各种破土而出的小苗小草,亲耳聆听美丽的蝉鸣和鸣禽,亲手触摸饱满芬芳的麦粒和麦穗,亲手品尝清凉的雪花和冰块,从而认识春夏秋冬四季。带孩子们逛商场、动物园和公园。还可以根据季节组织孩子郊游,参加一些艺术展、花展等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的全面性
在观察事物时,不仅要注意个别的“点”,还要学会在整体中感知零碎的、看似不相关的孤立事物,从而教会孩子有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寓言“盲人摸象”形象地表达了这个道理。引导幼儿有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某事物,教师必须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明显特征到隐藏特征的观察原则。
比如观察一只公鸡,可以先引导孩子观察公鸡的头、身、脚,再进一步观察公鸡和母鸡的异同。也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孩子来回答,这样孩子的观察力会有很大的提高。再比如:观察苹果,如果学生能同时用味觉、嗅觉、视觉、触觉去感受,观察效果显然比仅仅一种感觉要强很多倍。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全面深刻地掌握苹果的特性。教师要尽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观察对象,训练孩子全面观察。
(C)坚持观察
在引导孩子观察物体时,帮助孩子理解观察的目的,鼓励孩子仔细观察,不要轻易放弃和离开被观察的物体。尤其是孩子的自我观察能力较低,需要家长的引导,鼓励孩子观察到的每一个新发现,这样才能坚持下来,达到观察的目的。学会耐心,长期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是“走马观花”。
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可能只是一两次简单的观察。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几十年来一直在观察物候,记录各种植物开花和落花的日期。他从24年(1950-1973年)的物候记录中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植物开花、落花等物候的关系。只有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才能有所收获。
为了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亲自从10吨沥青废渣中提纯出10毫克这种新物质。她勤奋、顽强、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每个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达尔文花了五年时间爬上荒岛,爬上荒山野岭,详细观察世界各地的各种奇花异草鸟兽。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自己的育种园。经过近二十年的科学实验,他写出了《物种起源》,并对生物进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观察的敏锐度
时刻警惕事物的发展。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你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并且在观察的时候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学会从最小的深处仔细观察。这往往是成功观察的关键。老师和家长都会给孩子讲牛顿从苹果下落中认识到地球引力的故事,单摆定律的发现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一天伽利略坐在教堂里,看到教堂屋顶上悬挂的吊灯随风左右摇摆。
他发现吊灯大小不同,但只要从屋顶垂下的长度相同,它们摆动的速度就相同。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了“单摆定律”。这个小故事和牛顿的苹果故事一样,揭示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科学实验中的重大意义。当然,这些优秀的观察习惯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比如,观察的客观性是一切观察习惯的基础。没有客观的观察,空谈观察的持久性、艰巨性或全面性都是没有意义的。再比如,只有对事物的细微观察,才能敏锐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优秀的观察习惯时,要注意各种心理素质的相互联系和全面发展。在培养孩子观察力的时候,记得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当孩子被任何东西或物体吸引时,教师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被吸引的物体或事物。
不管孩子在观察什么,都不要粗鲁地打断。避免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引诱孩子离开景点。要引导孩子通过比较观察相似的事物,通过比较获得知识,然后加以验证,从而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培养孩子的求知欲。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逐步培养孩子独立观察的能力,需要孩子通过长期的观察持之以恒,达到积累更多知识的目的。
本文地址:百科常识频道 https://www.neebe.cn/changshi/932963.html,易企推百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