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散文集(著名作家余的经典散文)
就像真正的大海,我们既赞美它,又敬畏它。远远看去,海水清澈湛蓝,云朵冒着热气,玫瑰色,但一旦跳入其中,就会立刻变成芥末,在汹涌的混沌中漂浮。怎么游出去?
去图书馆和书店,看看街上的报摊。每一次,我都感受到纸字对我生命的威胁。几年前,关于读书是否有禁区的问题被热烈讨论。我本来是赞成知识分子不设禁区的,现在却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我们必须自己设立禁区,否则,那将是时间的渗漏,生命的断裂,从一辈子的努力变成一辈子的无为。
在一个不发达的国家,印刷的黑白文字曾经是一种令人仰望的魅力。所以,读书很可能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每当你坐在写字桌前,打开台灯,翻开书,似乎都在创造一种温柔而接近的圣洁。这种误解造就了无数的抛命游戏,我和其他人都很欣慰。
正因如此,一些真正通读过书籍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学者应该给社会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防止阅读领域价值体系的混乱。我是赞成这种做法的,但是这种做法带有约定俗成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读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生活变得自立了,阅读成了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种“能量交换”。选择的重要任务主要由他们自己完成。所以设立禁区其实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感觉优秀的文章少看,感觉不对的文章不看,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棒极了。为什么要少读书?因为感觉很棒不容易。一旦发现,就要仔细体验,反复咀嚼,不允许自己干涉。就像看电影突然遇到一部好电影。看完之后,我再也不会马上看另一部电影,而是一个人沿着河边和小路走,久久沉迷其中。即使知道别的片子不比这部差,也不忍心一起奢侈地狼吞虎咽。交友也是如此。世界上有那么多值得交往的好人。怎样才能都成为知心朋友?有几个知心话,就够了。到处拍肩抱脖子,累死累活。结果我一个朋友都没交到,对不起他们任何一个人。这几乎就像读书和交朋友一样。不能贪。
听起来很好理解,我们不看感觉不对的文章。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在阅读时往往处于迷失自我的被动局面,很少开启感官选择的雷达。其实就算是公认的世界名著,小时候老师也总说一定要读,只能跟着读。人到中年,当你发现它与自己的感官系统格格不入时,你有权拒绝阅读。人家有好书,你也是好人。你应该很容易就没有缘分的擦肩而过。如果你明显很尴尬,你就得愿意和对方纠缠很久。多糟糕!
我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文章,或做作,或作伪,或炫耀,或溜须拍马,或霸气,或酸溜溜,或吃醋,所以要格外避免。如果我们误解了他们,我们就没有时间或兴趣去澄清误解。避免,误会就不是误会了。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去批判这类文章,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建立在否定多元理性的前提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生活文明程度也各不相同。住在五楼的人根本不用批评三楼的低劣,更不用说你在不在五楼还缺乏科学论证。还有几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邪恶和恶意。仅仅读几个字就像吃了一只苍蝇。更好的办法就是赶紧推开。
有些朋友不理解:雪白的纸,黑色的字,怎么能印出这样的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痛苦,但不客气地说,这来自于文化禁锢的习惯和文化温室里的梦想。生活格局的开放,书报市场的发展,为各种社会情绪的宣泄提供了机会和场所,总体上不是坏事。比如,既然一群人成功了,那么那些暂时成功的人难道连吃醋都不行吗?雨果说,一片树叶被阳光照亮,它的背面一定是阴影。阳光越亮,阴影越深。连树叶都这样,何况人。黑白字不仅能反射阳光,还能透射阴影。阳光和阴影加在一起,就是一个立体的社会。所以,不仅要允许嫉妒,也要允许矫情,假装,炫耀,老滑,霸气,酸溜溜,当然,也要允许你的不适和无视。我们的社会受众关注一切,包容一切,而不是关注很少,包容很多,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用言语犯罪是不能容忍的。但我还是想说,书面诉讼不要太敏感。几百年的战乱,几十年的匕首投枪,让我们报刊上的一些文章一直处于一种近乎本能的紧张和苦涩状态,这是一笔沉重的历史旧账。可惜,这样的作者来扛,是值得同情的。他们缺乏法律常识,缺乏人格观念,从来不把世人的名声当回事,跟他们打官司,还得回到自己人生的启蒙时期。何必呢?他们的生活普遍不宽裕,因为根据经验,人的生态和心态是互为因果的。当他们打官司时,他们不得不支付一大笔名誉损害赔偿金。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他们怎么能忍受呢?不久前,我一个人在东南亚的一些城市流浪时,遇到一个认识多年的佛友,问他这些年都在做什么?他实际上说他一直在打一场名誉官司。听了他对案情的介绍,感觉他的遭遇在这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也不会有人在意。我对他的认真深感不解,于是笑着问:“佛教徒讲究宽容。你的诉讼是否与佛教的原则和义相冲突?”他回答说:“如果我不克制他们,他们会继续伤害众生,所以我出拳是非常仁慈的!”我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但细想起来,我觉得这毕竟和整体环境有关。整个环境还是很不卫生的,灰尘落在身上不能太认真。有个卫生的想法就好。慢慢来,不要着急。
其中,唯一需要处理的是报刊杂志上指名道姓、完全捏造事实的文章。因为捏造的事实比大声谩骂更能迷惑人,如果人们相信那种捏造,那么那些被捏造但没有诬告的人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不过说了这么多,真正的论证还是挺闷的,我的原则是尽量忽略。这些年来,由于我不小心发表了一些文化随笔,一些好话干扰了几位先生的视听,于是渐渐地一些与我名字挂钩的“事实”在几家报刊上发表了。起初,我以为有一个和我同名的恶人。后来我发现他说的是我。刚想辩解没有这回事,新的“事实”就发表了。我很担心。突然想到一些刚刚成名的海外年轻演员总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几乎不争论,还在唱着笑着。我比他们大。为什么悠游资源网甚至不如他们?这个想法救了我。几年不争,后来也不看那些文章了。结果我就一直若无其事的挺过来了。当然,我的逃避是有底线的。简单来说,别人被陷害,我知道真相,我不会逃避;如果涉及到公共道德,我不会回避。回避只是你自己的事。不是无私,是因为为自己的事争论是懦弱。我没有权利让我的朋友、学生和读者分享这种懦弱。胆小比受伤更痛苦。
总而言之,书无涯,字滚滚,页嘈杂,墨蒙蒙。这是一个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已经期待了很多年,不要茫然,不要抱怨。缓解过度的警卫敏感,降低高辩感,减少不必要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噪音,让耳朵习惯不同的声音。如果不习惯,可以少看少听。即使习惯了,也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可以少看少听。做自己的主人,看着顺眼的东西,吃几口新鲜的,尝点好吃的,觉得有点不适就轻飘飘的离开。我没有义务接收所有我不想接收的东西。即使有人在门口叫阵列的名字,关上窗户,闭上眼睛,顺手打开柴可夫斯基或盲人阿炳。人们说,现代社会,你必须思维敏锐,学得快,但我提倡愚钝,迟钝。人的寿命有多长?很难遇到比这更严肃的年龄了。省点力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哪里还有时间跟陌生人鬼混?门外的风,天边的云,已经走了一段时间,所以不要当真,即使这些风和云都是黑白相间的。
本文地址:百科生活频道 https://www.neebe.cn/live/941065.html,易企推百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