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两句振聋发聩的诗句出自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全诗写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八句诗以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杜甫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年间,当时唐玄宗好大喜功,不断发动边境战争。杜甫目睹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诗中提出了极具人道主义精神的军事思想。前四句通过具体的战术比喻,强调作战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后四句则直指战争本质,明确提出战争的目的是制止侵略,而非滥杀无辜。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体现了杜甫仁政爱民的思想核心。在杜甫看来,武力应当有限度,国家间应当尊重疆界,战争的正当性在于防御外敌入侵,而非炫耀武力、滥杀生灵。这种思想在当时穷兵黩武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从诗歌艺术角度看,这首诗运用了乐府古题的形式,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前六句层层递进,最后两句画龙点睛,形成强烈的思想冲击。杜甫将深刻的哲理融入通俗的军事谚语中,展现出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

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他不仅关注战争表象,更深入思考战争伦理这个永恒命题。在《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作品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他对战争创伤的深刻描绘和对和平的深切呼唤。
历史证明,杜甫的这种军事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直到今天,"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依然对处理国际关系、制止侵略战争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类对和平的共同向往。
杜甫作为诗圣,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通过解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仁爱思想,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与担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