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有关牛的诗句 牧童归去横牛背的田园画卷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11-12 01:21
摘要:赏析古代诗词中关于牛的经典诗句,解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等名句的意境,牛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了解农耕文明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句出自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描绘了一幅恬淡自然的田园牧歌图景。在落日余晖中,牧童横坐牛背,信口吹着不成调的笛曲,老牛踏着沉稳的步伐缓缓归家。这样的画面不仅展现了人与牛之间深厚的感情,更寄托了古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独特地位,既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生产力,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意象。从《诗经》"尔牛来思,其耳湿湿"的生动描写,到王安石"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的深切同情,牛的形象始终与劳动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古诗词中,牛往往被赋予勤劳、坚韧、温顺的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有关牛的诗句 牧童归去横牛背的田园画卷-1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虽未直接写牛,但牧童与牛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中总是相伴相生。而在陆游的《牧牛儿》中,"溪深不须忧,吴牛自能浮"一句,更是生动刻画了水牛泅渡的自然本能。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更折射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活经验。

宋代是咏牛诗发展的黄金时期。梅尧臣在《耕牛》诗中写道:"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短短二十字,将耕牛辛勤劳作的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孔平仲的《禾熟》一诗:"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则通过老牛歇息的画面,寄托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与对劳作者的关怀。

有关牛的诗句 牧童归去横牛背的田园画卷-2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中的牛不仅限于现实描写,更常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以牛喻理,阐发了顺应自然的人生哲理。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牛赋》则通过"牛之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的描写,赞美了牛"利满天下"的奉献精神。这些作品都超越了单纯的物象描写,上升到哲学思考的层面。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诗人笔下的牛形象往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技巧。李纲在《病牛》诗中"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病牛以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籍的《牧童词》中"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则通过白描手法,勾勒出牛群自在觅食的田园风光。

这些有关牛的诗句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们真实记录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了解牛在祭祀、运输等多方面的用途,感受先民与牛相依相伴的生活场景。它们既是文学作品,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有关牛的诗句 牧童归去横牛背的田园画卷-3

时至今日,虽然机械化耕作逐渐取代了传统牛耕,但这些咏牛诗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提醒着我们不忘农耕文明的本源,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当我们重读这些诗句时,那横坐牛背的牧童、那辛勤耕耘的老牛、那卧看夕阳的犊子,依然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勤劳品质的敬重。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