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两塔一水间,闽都千年韵未阑",这句描绘福州的诗句恰如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将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风貌勾勒得淋漓尽致。三山环抱、双塔对峙、一水中流的地理格局,不仅塑造了福州独特的城市肌理,更孕育出绵延不绝的文化脉络。
位于福州城区的于山、乌山、屏山,自古便是文人雅士登临咏怀的胜地。于山以戚公祠闻名,记载着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赫赫战功;乌山摩崖石刻密布,自唐代以来百余处题刻见证着书法艺术的流变;屏山作为古城屏障,镇海楼巍然矗立,登楼远眺,全城景致尽收眼底。三山犹如天然画屏,将福州城温柔环抱,形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独特景致。

白塔与乌塔这对千年双子星,分别矗立于于山和乌山之上。白塔始建于唐代,七层八角,通体白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乌塔亦为唐时所建,用黑色花岗岩砌成,庄重古朴。两塔遥相呼应,不仅是福州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承载着佛教文化在此地的传播历史。每当暮色降临,双塔灯光亮起,仿佛穿越时空的守望者,诉说着闽都的沧桑变迁。
闽江作为福州的母亲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造就了"琼花玉岛"的南台明珠。宋代龙昌期《三山即事》诗云:"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生动描绘了当时福州水陆交汇、商贸繁荣的景象。江上舟楫往来,岸边榕荫如盖,至今仍可在台江码头感受到这份独特的水城韵味。
福州的文化底蕴在诗词中随处可见。宋代曾巩《道山亭记》称其"城之中三山鼎立",明代王恭《冶城歌》咏叹"无诸古城烟火空,无诸古殿莓苔丛",清代黄任《鼓山竹枝词》描绘"松声漫逐江声去,云影遥连海影来"。这些诗作不仅记录了福州的地理特征,更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保留着完整的"三山两塔一条街"古城格局。三坊七巷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历史名人皆出于此;朱紫坊河畔古榕垂荫,安泰河上画舫穿梭,再现了"秦淮风月"的闽都版本;上下杭街区商帮会馆林立,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昔日辉煌。
今天的福州,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同时焕发着现代活力。闽江两岸高楼林立,海峡金融街灯火璀璨,与古塔遥相辉映;西湖公园、温泉公园绿意盎然,延续着"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榕城特色;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如茉莉花瓣绽放,展现着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古韵与新声在此和谐共鸣,正如当代诗人所咏:"古塔斜阳今又是,换了人间。"
从唐代周朴的"钓艇正寻逋客去,绣衣争避世人忙",到现代诗人的"三山两塔江流处,千年闽都正青春",对福州的诗意描绘从未停止。这座有着"海滨邹鲁"美誉的城市,始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章。当人们漫步在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上,或伫立闽江畔观赏落日余晖中双塔剪影时,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而不减的诗意与温情。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