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环抱闽江流,双塔遥相对月浮。茉莉飘香侵客袖,榕阴垂地护城楼。这首描写福州的诗句,恰如其分地勾勒出这座千年古城的神韵。福州,素有"榕城"之美誉,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便是诗人墨客竞相吟咏的题材。
闽江如一条碧玉腰带蜿蜒穿过城区,与乌山、于山、屏山构成"三山一水"的天然格局。宋代诗人陆游在《渡浮桥至南台》中写道:"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诗中的南台即今福州台江区,描绘的正是当年闽江渡口的壮阔景象。而于山威公祠、乌山摩崖石刻、屏山镇海楼,更成为历代文人雅集唱和的重要场所,留下无数题咏。
福州双塔——白塔与乌塔,是这座城市最显著的地标。明代诗人徐熥在《登万岁塔》中吟诵:"宝塔凌霄迥,登攀俯九垓。山河天际绕,楼阁日边开。"形象展现了登塔远眺时,福州城郭万家、山川如画的壮观景色。两塔遥相呼应,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巍然矗立,见证着闽都的沧桑变迁。
"榕树"作为福州市树,更是诗人笔下的常客。宋代福州太守张伯玉推行"编户植榕",形成"绿阴满城,暑不张盖"的独特景观。清代诗人黄任在《榕树》中赞叹:"榕叶千年常荫绿,山城六月已知秋。"形象道出榕树带给福州的清凉与生机。至今在福州街头,仍可见众多百年古榕,其气根垂地如长髯,树冠遮天如华盖,成为市民休憩、交流的重要场所。
茉莉花作为福州市花,其清香雅致也被屡屡入诗。宋代福州状元许将曾咏:"茉莉独立幽更佳,龙延避香雪避花。"茉莉的芬芳与闽江的氤氲水汽交融,营造出福州特有的温润气息。至今,茉莉花茶仍是福州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特产。
福州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更蕴藏于人文积淀之中。自晋代"衣冠南渡"以来,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闽都文化。三坊七巷的古建筑群,朱紫坊、光禄坊的深宅大院,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作为"海滨邹鲁"的辉煌历史。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纾等历史名人从这里走出,他们的故居成为后人瞻仰的文化圣地。
近代以来,福州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中西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气质。烟台山的历史建筑群、仓山的老洋房,都在默默诉说着这段特殊的历史。诗人陈衍在《福州杂诗》中写道:"路逢过午榕阴合,人在小楼花气中。"生动描绘了福州中西合璧的街景风情。
今天的福州,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同时,也在现代化建设中日新月异。闽江两岸高楼林立,跨江大桥如彩虹飞架,数字经济、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描写福州的诗句依然在人们口中传诵,那些古榕、双塔、茉莉、坊巷依然承载着城市的记忆,继续书写着"有福之州"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