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常借当归抒怀,形成了独特的医药文学传统。汉代《古诗十九首》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意象,就暗合了当归"应当回归"的语意。三国时期曹植的《远游篇》写道"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虽未直言当归,却道出了古人采药养生的传统。至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当归配方达47处,王焘《外台秘要》更收录含当归的方剂百余首,可见其药用之广。
宋代是当归诗词创作的鼎盛期。苏轼在《当归》诗中直言"当归为何不早归",将药材特性与人生哲理完美融合。陆游《秋夜读书示子聿》中"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的描写,更是将当归与其他药材并置,展现宋代文人的养生智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的788首方剂中,使用当归者达143首,足见其临床地位。
明清时期,当归的文学意象进一步丰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同时引述古语"十方九归",说明其应用之广。文人墨客常以当归寄托乡愁,如明代王守仁"当归未得报君恩"的慨叹,清代袁枚"采药山中不记年"的闲适,都将药材与人生境遇紧密相连。
在传统医药文化中,当归与地理渊源深厚。甘肃岷县所产"岷归"品质最佳,自古就有"前山川芎后山归"的谚语。这种道地药材的种植智慧,在《徐霞客游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而"当归鸭"、"当归羊肉"等药膳配方,更体现了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

现代研究表明,当归含挥发油、有机酸、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力等作用。这些科学发现与古代"补血活血"的记载不谋而合,印证了传统医药的智慧。如今在甘肃、云南等产区,仍保留着采收时节吟诵《采药谣》的习俗,延续着医药与文学交融的传统。
从杜甫的诗句到李时珍的本草,从苏轼的慨叹到民间的药膳,当归承载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功效,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回归、关于家园的永恒主题。这种药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景观,至今仍在启迪着人们对健康与人生的思考。
当归何草草,暮色亦萧萧。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归雁》,不仅描绘了当归植物的形态特征,更暗含了游子思归的深意。作为伞形科当归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其根茎被列为中品药材,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当归更是"血中圣药",常见于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经典方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