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朱字的诗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10-25 08:21
摘要: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朱色意象的深层含义,分析朱字在古典诗词中的象征体系与发展脉络,解读色彩词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批判功能与美学价值。...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朱"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赤心木",本指朱砂材质的红色。在诗词创作中,这个色彩词逐渐演变成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诗语符号。当它与"门"组合成"朱门"时,既指代王公贵族的府邸建筑特征,又暗含对权贵生活的批判。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写下的这句诗,通过"朱门"内外的强烈反差,将社会不公现象浓缩在十个字的时空对照中:门内是酒肉腐败的奢靡气息,门外是饥寒交迫的森森白骨。

这种以朱色意象承载社会关怀的创作传统,可追溯至《诗经》时代。《诗经·七月》中"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已显现朱色与贵族服饰的关联。至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虽未直写朱字,但通过金玉青白的色彩铺陈,同样构建出豪门显贵的视觉图景。唐代李白《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延续这种批判传统,与杜甫诗句形成精神共鸣。

朱色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矛盾性象征内涵。一方面作为正色位列五色之首,《周礼·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朱色对应南方、夏季与火德,是王朝正统的象征。故宫朱红宫墙、帝王朱批御笔皆体现其尊贵属性。另一方面在佛教艺术中,朱砂常用于绘制罗汉衣饰,如敦煌壁画中迦叶尊者的朱红袈裟,又赋予这种色彩超脱尘世的神圣意蕴。这种象征意义的双重性,使诗人能通过"朱门"意象同时展现权贵阶层的显赫与腐朽。

宋代诗词对朱色意象的运用更趋精微。苏轼《浣溪沙》"朱唇箸点更髻鬟生"以朱色点缀女性妆容,晏几道《临江仙》"朱弦已为佳人绝"借朱色琴弦喻指知音情谊。至南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虽以"红"代"朱",但通过宫墙柳色的意象组合,同样延续了朱门意象的富贵隐喻。这些创作实践表明,朱色已从单纯的视觉描写升华为承载复杂情感的诗学符号。

朱字的诗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1

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中,朱色意象进一步世俗化。《红楼梦》描写荣国府"赤金九龙青地大匾",虽未直书朱门,但通过"赤金"与"青地"的色彩对照,延续了杜甫开创的批判传统。孔尚任《桃花扇》中"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的朱楼意象,更将朝代兴亡的慨叹融入朱色建筑的空间叙事。这些创作现象说明,朱色作为文化符号,其内涵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发展。

朱字的诗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

当代文化语境中,朱色意象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从张艺谋电影《红高粱》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意象,到现代诗词中"朱印烙在历史的扉页"这样的创新表达,这个古老的色彩词仍在持续激发艺术创作。当我们重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时,不仅感受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更应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社会批判中焕发新的生机。这或许正是古典诗词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所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千古名句,以凝练犀利的笔触勾勒出唐代社会贫富悬殊的惨痛图景。朱门作为富贵阶层的象征,其门扉上鲜艳的朱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门外冻饿而死的百姓尸骨形成惊心动魄的视觉对比。这种以色彩词"朱"构建的意象体系,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与社会批判意义。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