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相聚古诗句总能唤起心底最柔软的涟漪。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意境照进现实,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青春记忆便如老照片般在眼前渐次显影。近日参加中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看着昔日同窗或鬓角染霜或体态微丰,忽然对古人笔下的聚散离合有了更深的领悟。
记得教学楼前那排梧桐树,秋天总会铺满金黄的落叶。我们曾在树下背诵杜甫《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句子,那时只觉得韵律优美,如今重读方知字字千钧。英语课代表如今已是跨国企业高管,却仍能流利背出当年全班默写错的课文;数学天才两鬓斑白,还在用熟悉的姿势推眼镜,仿佛下一秒就要走上讲台解题。这些细节让黄庭坚"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温馨场景有了当代注脚。

聚会中最动人的是同学们带来的旧物。班长珍藏的毕业纪念册里,贴着泛黄的课程表和用圆珠笔画的漫画;文艺委员带来的录音带里,还存着当年合唱比赛的歌声。这些物件与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感慨奇妙地共鸣着。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书信往来的慢时光,也见证着即时通讯的飞速发展,但同窗情谊始终是跨越时空的纽带。
席间聊起各自二十年历程,有人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有人扎根乡村教育,也有人经历创业失败后重新站起。这些真实人生让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特别令人唏嘘的是,当年总坐最后一排的男生,如今在西北治沙一线工作,视频连线时背景是无垠的荒漠,他却笑着说这就是他的"诗和远方"。
随着聚会的深入,同学们自发组织起诗歌接龙。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朗朗书声再次响起,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书声琅琅的清晨。语文老师特意赶来,带着她退休后整理的校友诗集,扉页上正是陆游"樽前故人如在,想念我、关情何处"的题词。这位执教四十年的老人说,她最大的财富就是见证每届学生的成长轨迹。
深夜散场时,月光如水洒在肩头。看着同学们相互道别的身影,忽然想起《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苍茫。但此刻心中充盈的更多是温暖,因为知道在这些散若繁星的人生轨迹里,永远存在着青春时代的交汇点。我们约定将聚会影像制作成电子相册,配上《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吟诵,让这份感动延续到下一个二十年。
或许这就是同窗相聚的永恒魅力——它让我们在奔波劳碌的间隙停下脚步,从古诗的平仄韵脚里找回最初的自己。当现实与诗句相互映照,那些被日常消磨的赤子之心又重新变得鲜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而这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正是中华诗词最动人的传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