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之谜(宁夏中宁“龙骨”之谜)
传说中宁大地曾是龙族居住的水宫。人民公社时期,中宁人挖“龙骨”的现象就是这个传说的证明。
上世纪80年代,中宁挖“龙骨”活动达到 *** 。
因为“龙骨”有止血、止痛、安神、收敛等多种神奇功效。,是中国各地大量医药部门收购的珍贵药材,因此被农民大量采挖出售。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中宁县共挖掘出上百万公斤的“龙骨”,并销往多个省、市、区、县。
“龙骨”,顾名思义,好像是龙的骨头,其实不是。
从河南考古发掘出土的“中华之一义龙”——悠悠资源网的龙纹来看,原来的龙很简单,只是一条四条腿的蛇。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人们逐渐将骆驼的头、雄鹿的角、公牛的眼睛、鹰的爪子、狮子的尾巴移向原始的龙,逐渐形成了现在神武威武的龙的形象,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那么,“龙骨”是恐龙的遗骸吗?不完全是。
根据地层地质资料、考古发掘资料和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恐龙是生活在2.1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大型脊椎动物。从遥远的中生代侏罗纪到新生代古近纪,恐龙统治了地球140万年的漫长历史。
全部在65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早期突然灭绝,灭绝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2005年,灵武发现并出土了一批恐龙化石,其中有一种龙是新发现的属和种,命名为灵武龙。其地位居世界第二,亚洲之一。
中宁和灵武相距不远,但中宁的“龙骨”绝对不是恐龙化石,因为中宁的“龙骨”是从埋藏的地质层中追溯的,用同位素、热释光等科学方法计算只有1200万年。两者之间的距离超过5000万年,根本无法与恐龙化石相比。
那么,中宁的“龙骨”是什么动物骨骼化石呢?
1987年深秋的一天,中宁县文物管理所一行五人来到白马乡张恩村南侧的一处“龙骨”发掘现场。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群山环绕的一个大空谷的地面上有近百个竖井式的深洞。
一般洞的直径在1.5米左右。直径越往下越大,挖出的红粘土和黄沙土堆积在洞口四周,像一座座土堆立在山谷中。
挖掘者很有经验,当他们知道哪个山谷里埋着哪个山形的“龙骨”时,就有选择地往下挖洞。他们只要挖透红粘土层,到达黄沙层,就会到达“龙骨”的埋藏层,然后就可以向四周水平挖掘寻找“龙骨”,而且洞几乎都不是空。
因为“龙骨”已经变成了化石,它的重量很重,一个洞可以挖上百斤,可以卖很多钱,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挖。
由于几千年的景观侵蚀,一些有“龙骨”的地方被冲刷成了“V”字形的沟壑,露出了沟壑横断面上的黄沙层,有的甚至直接露出了“龙骨”,于是有人在横断面上挖了横洞。
横洞高约1.5米,宽1米,深度从几十米到上百米不等。
农民挖出来的“龙骨”是按斤卖的,根本不考虑其形状的完整性。另外,埋藏期短,化石化程度不太高,容易破碎。
所以为了方便运输,他们把整块都打碎了。出土的“龙骨”都是小片,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不可能确定什么是动物遗骸。只有牙齿是完整的,从牙齿的角度来看,大小不一。有的比人牙略大,有的像马牙,更大的牙窝有碗底那么大。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动物的头应该有多大,然后推测一下。
为了弄清楚“龙骨”到底是什么动物化石,文物管理所委托相熟的挖掘工老曾想办法 *** 完整的龙头骨,并答应为此付给他双倍的价钱。
一个多月后,老曾给文物管理所带来了一个巨大“水龙头”的一小部分——动物上颌骨化石。牙龈很长,从门牙到腮将近一米长。两排牙齿排列整齐,臼齿较大,直径一寸多。
更令人欣喜的是,下颚上有两颗完整的半米长的獠牙和一部分铲骨,总重量超过100公斤。
老曾说,这个“龙头”太大了,完全取不出来。他花了很大力气才得到这样一个形状的上颚。
尽管如此,凭借两颗獠牙,完全可以认定这是大象头骨化石。
有了这个新发现,文物局派专人到自治区文物局进行了汇报。文物局的专家说,这已经不是新闻了。
“龙骨”化石早就被相邻的同心县中科院古人类所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但一直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发掘。
宁夏中侏罗世砂岩风蚀地貌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中宁一样,同心山开始了大规模的“挖龙骨”活动,大量化石销往包括北京在内的小半个中国,引起了中科院和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关注。
1979年,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关健教授的指导下,考察队首次进入同心县。他们亲自主持了吉家窑乡龙驹沟的科研发掘,出土了大量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
到1985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周明珍、甄硕楠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邱占祥、陈、贾航、等专家,连续7年进行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这些动物的化石种类,共有25种。
已鉴定命名的食草动物有同心铲齿象、陀氏铲齿象、同心板齿象、尹楠嵌齿象、乳齿象、同心坐齿犀牛、秋华青犀牛、角犀、矮犀牛、蓝田苦边猪、尖齿猪、冠鹿、三趾马、长臂猿、羚羊、跳兔等食肉动物有半狗、戈壁龙、广州。
在中宁发现的大象有些特别。两颗獠牙没有现在的大牙那么粗那么长。它的下颚上有一个勺状的抹刀,边缘呈锯齿状,因此被单独命名为“中宁锯齿象”。其他动物的种类与同心发现的基本相同。
那么,这些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球形成于45亿年前。在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发生过多次翻天覆地的剧烈运动,这些运动每次都给地球带来巨大的变化。
根据变化的不同,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地质时代:太古宙(45亿年至27亿年)、元古代(27亿年至6亿年)、古生代(6亿年至2.3亿年)、中生代(2.3亿年至6500万年)和新生代(6.5万年)。
每个“代”又分为几个“时代”,时代又分为不同的“时代”。
比如牛首山的化石鱼生活在约4-3.5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恐龙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各种属于“龙骨”的动物生活在约12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
所以早在1200万年前,中宁、同心、固原就不像现在这样干旱少雨,而是另一番景象,温暖湿润,林木葱郁,水草丰美,湖水碧波荡漾。
当时这些内陆盆地,从地质构造上来说,应该属于甘肃西部的一个构造体系——清水河-香山旋回褶皱带的一部分。他们位于东牛首山,西象山,南北走向。它们是数百里盆地,青山绿水覆盖,山上森林茂密,山下灌木丛生,湖中游鱼群成群,百鸟飞舞,大象、犀牛等食草动物。
200万年前,各种食草动物在草原森林里自得其乐,吃植物的时候,各种食肉动物就把它们当食物。留下的尸骨散落在山坡或山沟里。大象、犀牛、食肉动物等大型食草动物的天敌虽少,但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遗迹随处可见。
每次遇到暴雨和山洪,这些尸骨就随着沙子被冲入湖中,沉入湖底,被沙子掩埋。后来随着地壳的运动和地表的抬升,湖泊变成了陆地或丘陵。埋在地下的各种动物的骨头之所以成为化石,是因为它们与空气体隔绝,经过漫长而系列的化学作用和地质变化,骨头越来越硬,逐渐变成化石。
本文地址:百科常识频道 https://www.neebe.cn/changshi/932579.html,易企推百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