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杂志(心理学家的字数)
话: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对精神病患者不那么友好,经常污名化。所以很多患者不敢正视自己的疾病,害怕被歧视。那么,当心理医生患有精神疾病时,应该如何面对呢?近日,自杀预防专家、心理咨询师、伦敦东部英国国家医学基金会医院高级荣誉临床讲师克洛伊·比尔(Chloe Beale)讲述了她患病期间的心路历程。这篇文章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本报摘录如下。
当我发现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时,我已经做了五年左右的“心理咨询师”。生病初期,我担心被大家看不起,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把自己的病公之于众。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积极面对疾病,并坦诚地把情况告诉家人、同事和朋友,然后开始休假,接受治疗。朋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觉得我很勇敢,说我在有精神疾病“亲身经历”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病人的患病经历有新的感悟。但我一开始并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来说,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很多社会因素会对不同的患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并长期存在。仅凭自己的患病经历无法感知其他患者的心理,也不一定能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不同生活,更不要说为其他患者发声了。另外,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继续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我不担心生病带来的耻辱,也不担心失业,因为我有好朋友和同事的支持,我的经济能力允许我有更长的休假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的做了一些改变。比如站在医生的角度,我更同情那些和自己有同样症状的病人;站在患者的角度,我更清楚临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权力失衡。
自从接受治疗以来,我比以前更清楚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的角色和需求。我开始关心那些“小事”以及对病人的影响,比如管理失误、取消预约、沟通失败等。这说明医生普遍对病人感到厌倦,并没有针对不同的病人提供不同的治疗建议。当我作为心理咨询师站在“另一边”的时候,我觉得我有能力解决力量失衡的问题;当我成为一个病人后,我开始担心我不能得到医生的充分关注,即使我知道医生的服务并不好。所以,我很有“自知之明”,我没有寻求医生的帮助,也不想给他们添麻烦——我怕他们会说我麻烦、忙、难伺候。
总的来说,我的患病经历很有个性,既不是悲剧,也不是鼓舞人心的成功故事;它不能成为我了解患者想法的窗口,也不能成为解决心理治疗污名的药方;精神病并不会让我在精神科医生中与众不同。我只希望在未来,医生可以更加诚实,也许那时,作为专业人士,我们可以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做得更好。
本文地址:百科知识频道 https://www.neebe.cn/zhishi/943255.html,易企推百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