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北大清华奖学金名单)
北京国际数学中心
文/杨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近日,北京大学教师魏东义因其手持馒头和矿泉水瓶的采访视频在网上走红。很多网友被他朴实的言行感动。后来,魏东义从初中开始的各种“天才”故事被披露出来。多年前,他的校友写的回忆录被翻出来,剪成几段视频,作为“新闻”流通屏。山东和浙江的当地媒体甚至不得不出来争论钟灵哪块土地更漂亮,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人们为天才欢呼,媒体为天才疯狂。记者随机遇到的魏东义,很快就被缩减为几个醒目的标签。“北大最丑数学老师”“北大扫地僧”成为热点头条。联系传媒老师工作单位要求面试。被婉拒后,迅速挖掘身边的资源,找到老师的表弟,中学班主任,努力挖掘出更多的信息,获得新的热搜机会;最终,魏东毅工作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不堪重负,终于发出声音,呼吁给青年学者一个安静的研究环境。然而热搜并没有降温。
魏东义的走红是因为他和他想象中的大学老师的反差。衣着朴素、相貌丑陋、有些不善言辞的魏东义,显然不符合人们对大学教师的想象;在这个浮躁、内卷化的时代,在很多人都参与其中的时候,他那种“单纯喜欢数学”的纯粹也让人动容。观众从魏东毅身上看到纯粹,收获情感,这是好事,但过多挖掘他的私生活,却是“好事”。夸大甚至异化教师的某些特质是不可取的。观众被魏东义手里的馒头和矿泉水感动,被他一个月不到300元生活费的节俭感动,为他不吃肉的善良落泪。但对魏东义来说,在他的世界观下是一日三餐的正常生活。著名数学家哈代曾在《一个数学家的争论》中写道:“做数学的人可能是理想主义的,不是不世故的,但可能是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放弃了一些东西。”看客觉得热闹,魏东义可能只觉得吵。
有些记者甚至不请自来,在魏东毅上课的时候进行“实地考察”。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教学秩序。这条“新闻”下点赞最多的留言是:“不要再报道这些了,有什么意义?安心搞学术对他没好处。人不需要红,也不需要有存在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对于学者来说,做研究是他们快乐的源泉。如果精神世界足够丰富,物欲就没那么重要了。刘先林院士赤脚穿布鞋赶高铁,李小文院士喜欢穿“污垢脱落”的布鞋。魏东义喜欢用矿泉水瓶打水。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学术地位不应该放大这些所谓“异于常人”的生活方面。同时,我们不应该用一些科学家的简单生活来绑架所有的研究人员。袁隆平院士买没买过他摸过的奔驰车,钟南山院士的儿子有没有戴爱马仕皮带,都与你我无关?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那些贴着“最丑”、“扫地僧”、“污渣”标签的媒体在乎的是学者的成就?
可能有人会说,追流量明星不如追科学家,大家多关注科学家对大家都有好处。但是说这话的人是不是忽略了流量明星和科学家的本质区别?前者需要高曝光量来维持热量;相反,他们需要的是一张安静的书桌来思考。台前的闪光灯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心中的学术理想已经照亮了他们。过度的关注并没有带来鼓励,反而很可能是困惑。正如王选院士所说,“如果科学家经常上电视,科学的生命就结束了。”
你我看不懂科学家的前沿研究没关系,但请不要把镜头转向别人的私生活,更不要给他们“贴标签”。对于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来说,过度关注绝非好事。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靠舆论的关注,而是靠他们在沉默中默默耕耘。我想起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在北京国际数学中心写的那篇著名的《特区》。“特区”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受各种非专业因素的干扰,按照数学发展规律和国际惯例去做,让数学家不至于“走神”。这个“不干扰”也应该包括流量逻辑。对于交通,你觉得吵,他们觉得吵。听说写了“特区”的稿子,记者已经知道了“沈伟”的传说,但记者并没有写进稿子,也没有“打扰”一个学生。这才是媒体对科学和“特区”应有的专业素养和善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文地址:百科生活频道 https://www.neebe.cn/live/947465.html,易企推百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