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象与感悟,成为盛唐山水诗的典范之作。整首诗共八句,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对仗工整的句式勾勒出北固山下的山水画卷。青山与绿水相映成趣,客路与行舟遥相呼应,既展现了诗人旅途的孤寂,又暗含对前路的期待。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进一步拓展了视觉空间。潮水涨平使江面显得格外开阔,和顺的江风鼓动着孤帆前行。这两句不仅捕捉了长江下游的典型景观,更通过“平”“阔”“正”“悬”四个字的精准运用,营造出动静相宜的意境。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生际遇相联系,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豁达的胸襟。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黎明时分,旭日从残夜中喷薄而出;江南早春,新春气息已然渗入旧年岁末。这两句既写实又富含哲理,展现了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诗人用“生”“入”两个动词,赋予日月更迭、四季轮回以动态美感,暗示着时光流逝中蕴含的生机与希望。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正是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将视线从壮阔的自然景象转向内心世界。面对浩瀚江天,诗人不由思念起远方的故乡。想要寄送家书却不知如何传递,只能托付北归的大雁捎往洛阳。这个结尾既呼应了开头的“客路”,又深化了游子思乡的主题,使整首诗在空间上形成完整的闭环。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追求。诗人善于捕捉典型意象,通过青山、绿水、潮水、风帆、海日、江春、归雁等意象的组合,构建出层次丰富的意境。在语言运用上,全诗对仗工整而不显呆板,用词精准而富有韵味。特别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明代胡应麟誉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从创作背景分析,王湾作为盛唐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往往洋溢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自信与豪迈。虽然这首诗写于旅途之中,流露出些许思乡之情,但整体基调仍是明朗向上的。诗人面对壮丽河山时表现出的开阔胸襟,与后来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沉郁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展现了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

这首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在《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明代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慨叹,都可看到王湾这首诗的影子。直至今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仍常被用来形容新旧交替的时刻,成为中华文化中表现时间哲理的经典表达。
从地理角度看,北固山位于今江苏镇江长江南岸,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在此创作的诗歌往往兼具江河与海洋的双重视野。王湾准确把握了这一特点,在诗中既描写了长江的辽阔,又融入了海洋的意象,这种空间上的拓展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就诗歌结构而言,这首诗遵循了典型的律诗章法:首联点题,颔联拓展,颈联转折,尾联收束。但诗人又在规范中寻求变化,如颔联写景的宏阔与颈联哲理的深邃形成鲜明对比,尾联的抒情又与前三联的写景自然衔接,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
在文化内涵方面,这首诗融合了儒家“修身齐家”的理想与道家“天人合一”的追求。诗人既关心个人命运与家庭团聚,又能在自然景象中感悟宇宙规律,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理想的艺术呈现。
《次北固山下》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更是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抒情诗。它通过对特定时空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因而能够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首诗的成功也启示我们: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在具体的描写中蕴含普遍的真理,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无限的精神世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