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经·小雅》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记载,这是早期对菖蒲生长环境的生动描绘。到了唐代,菖蒲在诗词中的意象更加丰富。杜甫在《端午日赐衣》中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虽然未直接描写菖蒲,但诗中端午节的背景暗示了菖蒲作为端午习俗的重要元素。唐代诗人殷尧藩在《端午日》中更直接地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这里的"蒲酒"正是用菖蒲浸泡的酒,是古代端午的重要习俗。
宋代诗词对菖蒲的描写达到高峰。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写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词中"浴芳兰"即包含用菖蒲等香草沐浴的端午习俗。陆游在《乙卯重五诗》中更是详细记载:"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中虽未明言菖蒲,但"艾束"实为菖蒲与艾草的并称,都是端午必备之物。
明清时期,菖蒲在诗词中的意象更加丰富。明代诗人贝琼在《己酉端午》中写道:"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诗中暗含了菖蒲酒的文化意象。清代郑板桥在《题画》诗中写道:"玉盎金盆徒自贵,只栽蒲草不栽花",直接以菖蒲入诗,表达清雅之趣。
菖蒲在诗词中的描写往往与端午节俗紧密相连。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端午时节悬挂菖蒲、艾草于门前,饮用菖蒲酒,都是为了驱邪避疫。这种民俗在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宋代诗人戴复古在《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中写道:"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诗中既描写了制作菖蒲酒的过程,又借屈原故事抒怀。

除了节俗描写,菖蒲在诗词中还常被赋予高洁、清雅的品格象征。因其生长在清水中,四季常青,香气清冽,被文人视为君子品格的象征。宋代诗人谢枋得在《菖蒲歌》中赞道:"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人言菖蒲非一种,上品九节通仙灵。"诗中赋予菖蒲通灵之性,体现了古人对菖蒲的特殊情感。
菖蒲的药用价值也在诗词中有所体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菖蒲"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这些药用特性在诗词中常被转化为修身养性的隐喻。如陆游在《菖蒲》诗中写道:"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就暗含了对菖蒲药用价值的认可。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诗人描写菖蒲时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如唐代诗人张籍在《山中赠日南僧》中写道:"独向双峰老,松门闭两崖。翻经上蕉叶,挂衲落藤花。甃石新开井,穿林自种茶。时逢海南客,蛮语问谁家。"诗中虽未直接写菖蒲,但"穿林自种茶"的意境与菖蒲的清雅一脉相承。
菖蒲在诗词中的季节意象也值得关注。作为端午时令植物,菖蒲常与夏季景物相映成趣。如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诗中描绘的五月田园景象,正是菖蒲生长的时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品种的菖蒲在诗词中也有区分。九节菖蒲、石菖蒲等品种常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陆游在《菖蒲》诗中特别强调"寸根蹙密九节瘦",说明九节菖蒲在古代尤为珍贵。这种对菖蒲品种的细致区分,反映了古人对
菖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植物,在古典诗词中留下了许多经典描写。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菖蒲的自然形态特征,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记忆。从《诗经》到唐宋诗词,菖蒲意象经历了从药用植物到文化符号的演变过程,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重要载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