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的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四句出自苏轼《赠刘景文》的七言绝句,以冬日景物为意象,传递出对友人的深情勉励与人生哲思。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面对年近六旬的好友刘景文仕途坎坷的境遇,借物抒怀创作此诗,既是对友人品格的高度赞许,亦蕴含着自己历经贬谪后的生命体悟。
诗中首句"荷尽已无擎雨盖"以盛夏荷花的凋零暗喻人生荣枯常态。荷花在宋代文人画中常象征高洁,此时荷叶枯败、莲蓬低垂的景象,恰似刘景文虽出身将门却怀才不遇的现状。苏轼巧妙运用"擎雨盖"这个动态意象,既描绘出荷叶昔日舒展如盖的生机,又通过"已无"二字形成时空对比,暗示人生际遇的变迁无常。这种将自然物象与人生境遇相融合的手法,正是宋代文人"格物致知"哲学思想的典型体现。

次句"菊残犹有傲霜枝"笔锋陡转,在萧瑟冬景中擘画出倔强生命力。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传统文化中始终象征着孤标傲骨。经霜不凋的菊枝与首句的残荷形成强烈反差,苏轼借此赞颂刘景文如菊枝般在人生寒冬中坚守气节的风骨。值得注意的是"傲霜"二字的选择——不同于寻常的"耐霜"或"经霜","傲"字赋予菊枝以主动抗争的精神人格,这种拟人化处理使物象承载了更深厚的人文精神。
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作为全诗转折,将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升华为哲理思考。苏轼以友人絮语式的亲切口吻,提醒对方关注常被忽视的冬景之美。这种反传统的季节审美观,与其《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宇宙意识一脉相承,体现着宋代文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发现。据《宋史·刘景文传》记载,此诗创作后次年刘景文即获提拔,可见苏轼的勉励确实起到了振作精神的作用。
结句"最是橙黄橘绿时"以浓墨重彩的暖色系意象收束全篇。在江南冬日的灰调背景中,橙树金果与橘林翠叶交织成充满希望的画卷。苏轼特意选取这两种经冬犹荣的果树,既符合杭州地域特色,又暗含对友人持续奉献社会价值的期许。这种通过色彩心理学传递情感的手法,比直白的劝慰更具艺术感染力,可见苏轼对友人心理的细腻体察。
从诗歌结构分析,四句诗暗合"起承转合"的经典范式:前两句通过荷菊对比构建意境张力,第三句实现由景入情的转换,末句则以生机盎然的画面完成情感升华。这种环环相扣的布局,使短短28字既包含对友人现状的深刻理解,又传递出超越困境的生命智慧,堪称宋代赠答诗中的典范之作。
该诗的独特价值还体现在三个维度:在文学史上,它开创了以冬景寄寓励志情怀的新范式;在思想层面,它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操守与道家"顺应自然"的智慧相融合;在审美领域,则突破了传统悲秋伤春的套路,建立起"四时皆有其美"的辩证审美观。这些特质使得这首赠诗超越了个体交往的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面对逆境的经典精神资源。
当代读者重读这首赠诗,仍能从中获得多重启示:其一是学会在人生低谷时发现潜藏的希望,其二是理解真正的友谊应当包含精神引领,其三是领悟中国古典诗歌"言近旨远"的艺术魅力。当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遭遇困境时,苏轼笔下那经霜犹荣的菊枝、那橙黄橘绿的冬景,依然能给予我们跨越时空的精神滋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