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我以这句杜甫的千古绝唱作为人生的注脚。自幼浸润在诗词的海洋中,每当提笔创作,总觉有先贤的灵魂在指尖流淌。记得七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唐诗三百首》,"床前明月光"的简单韵律让我如痴如醉,从此与古诗词结下不解之缘。
成长路上,诗词始终是我最忠实的伴侣。初中时开始尝试创作,"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阶段虽显稚嫩,却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高中时期有幸得遇良师指导,系统学习了格律诗的创作技巧,渐渐领悟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真谛。
大学选择中文系深造,在古典文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记得导师曾说:"诗词创作如同修行,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这句话让我受益终身。工作后,我坚持每天研读经典,从《诗经》的质朴到宋词的婉约,从李白的豪放到杜甫的沉郁,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不同的人生境界。

在创作实践中,我特别注重意境的营造。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了我很大启发。去年创作的《秋思》组诗中,"枫红染尽千山醉,雁字书空万里秋"一句,就是尝试将视觉意象与情感表达完美融合。这种创作理念让我在各类诗词大赛中屡获殊荣,但更珍贵的是通过诗词结识了众多知音。
教学相长是我近年来的重要感悟。在高校讲授古典诗词创作课程时,我常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宗旨。看到学生们从格律都不懂到能创作出合格的作品,那种成就感胜过任何奖项。最近指导的一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诗词创作大赛中荣获金奖,其作品"云卷千峰翠,风摇一水寒"展现出的意境营造能力,让我看到了传统诗词传承的希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始终坚信诗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现代人精神栖息的桃花源。每当夜深人静时,铺开宣纸,研墨挥毫,在平仄格律间寻找心灵的安宁,这种体验恰如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希望能继续以诗为媒,以词为桥,让更多人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计划中的《当代诗词创作指南》正在撰写中,希望能为诗词爱好者提供实用的创作指导。同时也在筹备"诗词雅集"系列活动,期待能与更多同好切磋交流,共同推动传统诗词的当代复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诗词创作与研究的道路上,我愿永远保持学徒的心态,用毕生精力去、去传承、去创新。相信只要心怀对诗词的热爱,每个人都能在平仄韵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