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这句流传千古的诗篇,恰如一座精神的丰碑,镌刻着中国文人最深沉的责任担当。在战火纷飞的唐朝天宝年间,当诗人蜷缩在破败的茅屋中,听着秋风卷走三重茅草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困境,而是天下寒士的冷暖。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博大胸怀,正是中华文化中"担当"二字的完美诠释。
杜甫的一生堪称担当精神的生动注脚。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面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惨状,四十四岁的诗人毅然踏上追随肃宗的征途。途中被叛军俘虏押往长安,在囚禁中仍写下《春望》这样的泣血之作。后来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穿着草鞋跋涉数百里追寻流亡朝廷,这份执着正是源于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责任感。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揭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这种直面苦难的勇气,体现的正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纵观杜甫的创作生涯,担当精神贯穿始终。早期《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直笔书写,是对穷兵黩武的强烈控诉;寓居成都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慨叹,展现的是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晚年《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鸣,依然饱含着对时局的深切忧思。这些诗篇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正是因为其中跃动着一颗始终为民请命的赤子之心。

杜甫的担当并非孤例,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基因。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觉悟,这种担当意识已融入民族血脉。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重读杜甫的担当诗句尤显珍贵。当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在家庭中承担责任,在社会中践行公益,其实都是在延续这种宝贵的文化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担当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建立在深厚学识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理性选择。他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读书破万卷"的积累使他能洞察社会本质;"下笔如有神"的才华让他能精准表达忧思。这种以真才实学为基础的担当,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担当。当代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既怀揣理想又脚踏实地的担当精神。
当我们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这样的诗句时,不应止于对文学美的欣赏,更要领悟其中蕴含的责任意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每个中国人都应当从杜甫等先贤的担当精神中汲取力量,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正如杜甫所展现的,真正的担当需要知行合一,既要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追求,也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实干精神。这种精神穿越千年时空,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继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