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典籍中,《诗经·小雅》已有"职思其居"的勤勉记载,《尚书》更明确记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治国箴言。屈原在《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求道,开创了士人以身许国的先声。汉代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句,至今仍是激励世人奋发图强的座右铭。
唐宋时期,不辞劳诗句达到艺术巅峰。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壮志,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勤学苦练,白居易《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农事描写,都是劳动精神的诗意升华。宋代苏轼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乐观进取,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担当,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对农耕生活的细腻刻画,无不体现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传统智慧。
这些不辞劳诗句不仅是文学珍品,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它们记录着先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作场景,传递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朴素哲理,彰显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韧品格。在当代社会,重读这些浸润着汗水与智慧的诗句,依然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砥砺前行。
不辞劳诗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精神光芒。从《诗经》"夙夜在公"的勤政理念,到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坚守;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些饱含血汗的文字共同勾勒出中国文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图谱。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