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6年和1618年,徐霞客两次登临黄山,在《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载了他的考察经历。当他站在天都峰顶极目远眺,看到云海翻涌、奇峰耸立的壮观景象时,不禁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千古绝唱。这句诗不仅道出了黄山在中华名山中的独特地位,更体现了徐霞客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的深刻认知。在他看来,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以及其独特的花岗岩地貌特征,使其超越了传统五岳的美学价值。
在徐霞客的笔下,黄山的奇松尤为引人入胜。他这样描述:"绝巘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这些文字生动地勾勒出黄山松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英姿。今日游客在玉屏楼前看到的迎客松,在西海观赏的连理松,无不是徐霞客当年所见奇松的延续。
对于黄山的怪石,徐霞客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他在日记中记载:"石块错落,或立或卧,或仰或俯,千态万状,目不暇接。"这些文字让我们仿佛看到"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奇石景观在四百年前的原始风貌。更令人惊叹的是,徐霞客还准确记录了黄山的地质特征,指出其"石峰片片夹起"的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特点,这在没有现代地质学知识的明代实属难得。

徐霞客对黄山云海的描绘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雾气来去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的传神描写,将黄山云雾的变幻莫测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特别提到在光明顶观云海的经历:"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这种站在云海之上,俯瞰群峰的独特体验,至今仍是黄山旅游最吸引人的项目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还是最早系统考察黄山温泉的学者。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温泉的水温、水质和药用价值,为后世开发黄山温泉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今日游客在游览劳累之后,能够享受温泉的惬意,某种程度上也要感谢徐霞客当年的与记录。

徐霞客的黄山游记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精神。他两次登临黄山,不畏艰险,常常"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在他的影响下,黄山逐渐从一座偏处皖南的山脉,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风景名胜。
当我们重读徐霞客描写黄山的诗句和游记,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自然山水的真挚热爱。他的文字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黄山风貌,更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新境界。站在黄山之巅,看着与四百年前一般无二的云海奇观,我们不禁要感叹:徐霞客用他的双脚和笔墨,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穿越时空的珍贵礼物。
徐霞客描写黄山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短短十四个字不仅成为黄山最著名的文化标签,更凝聚了明代旅行家对这座奇山的极致赞叹。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游记作家,徐霞客在《游黄山日记》中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精湛的文字功力,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黄山文学遗产。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