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清桂诗句 秋夜月下闻桂香偶得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10-14 08:21
摘要:探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清桂意象,从王建冷露无声湿桂花到李清照咏桂词作,解读历代文人如何通过桂花抒发情怀,展现桂花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审美价值。...

清桂诗句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传神写照。这句诗不仅勾勒出月华如水的庭院景致,更通过露水浸润桂花的细节,将秋夜的静谧与桂香的清冽完美交融。每当秋风乍起,总让人想起这缕穿越千年的芬芳。

桂花在我国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就记载着"招摇之山,多桂"。至唐宋时期,桂花已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常客。李白在《咏邻女东窗海石榴》中写道"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虽未直言桂花,但"清香"二字已然暗示其存在。而白居易《厅前桂》更是直抒胸臆:"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校胜尘中。"

从植物学角度观察,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作为木犀科常绿灌木,其花冠虽小却香气袭人。这种特殊的芳香来自花朵中含有的紫罗兰酮等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在夜间低温环境下更易散发,这或许正是古人多在秋夜赏桂的科学依据。李商隐"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的诗句,恰与这一自然现象不谋而合。

清桂诗句 秋夜月下闻桂香偶得-1

历代诗人对桂花的描绘各具特色。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将桂花飘落的动态与山居的静谧形成诗意对照。宋代李清照《鹧鸪天·桂花》更是别出心裁:"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词人以桂花自喻,赞其不以色艳取胜而以香韵动人的品格。

在传统文化中,桂花常与月亮产生关联。这既源于"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也因桂花花期恰逢中秋。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中"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的吟咏,便将桂花与月宫仙境相联系。而纳兰性德《采桑子》中"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虽未明写桂花,但"一片幽情冷处浓"的意境,与桂香在寒夜中愈发清冽的特性如出一辙。

清桂诗句 秋夜月下闻桂香偶得-2

从艺术表现来看,桂花在诗词中常作为意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独立成景,如柳宗元"露密前山桂"的简练勾勒;也能与其他意象组合,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奇特意象。这些创作手法使桂花在诗词中呈现出丰富的审美维度。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桂花香气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古代文人在创作时尤爱描写月下赏桂的情景。王昌龄《段宥厅孤桐》中"清泠露滴孤桐影,馥郁香浮小桂丛"的描写,正暗合了香气对心境的调节作用。

纵观中国文学史,桂花从《楚辞》中"援北斗兮酌桂浆"的祭祀用品,逐渐演变为寄托文人情怀的重要意象。这种演变既反映了人们对植物认知的深化,也体现了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当我们吟咏这些清桂诗句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芬芳,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