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含桂花的诗句 古诗词中的桂花意象与文化内涵

来源:小易整编  作者:小易  发布时间:2025-08-28 12:42
摘要:古诗词中桂花意象的深刻内涵,从宋之问到李清照,赏析历代诗人如何通过桂花表达高洁品格与人生理想,了解桂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象征意义。...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中的这句诗,将桂花与月宫、天香相联,道出了桂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自古以来,桂花便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其清香远溢、品格高洁的形象,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意象符号。

桂花,又名木樨,自古便有"仙友"、"仙客"之称。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九歌》中就有"援北斗兮酌桂浆"的吟咏,将桂花与天上的星辰相提并论。到了唐代,桂花更是成为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李白在《咏桂》中写道:"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诗人借桂花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含桂花的诗句 古诗词中的桂花意象与文化内涵-1

宋代是桂花诗词创作的鼎盛时期。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可谓千古绝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词人用"暗淡轻黄"形容桂花的色泽,以"情疏迹远"暗喻自己的处世态度,最后以"花中第一流"作结,既赞美了桂花的超凡脱俗,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苏轼在《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中写道:"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将桂花与月宫仙子相联系,赋予其神秘色彩。而杨万里的《咏桂》则更显质朴:"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诗人想象桂花是从月宫中移植而来,其香气能够弥漫整座山峦,极尽夸张之能事。

含桂花的诗句 古诗词中的桂花意象与文化内涵-2

桂花在诗词中往往与月亮形成固定搭配。这是因为在古代传说中,月宫中有棵桂树,吴刚伐桂的故事家喻户晓。因此诗人们常将桂花与明月并提,如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诗人将桂花想象成嫦娥从月宫抛洒人间的仙物,极富浪漫色彩。

除了与月亮的关联,桂花还常与秋景相融。因为桂花多在八月开放,正是秋高气爽之时。王维的《鸟鸣涧》中就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描写,虽然这里写的是春桂,但同样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意境。而张九龄的《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虽未直接写桂,但常被后人用来赞美桂花不媚俗的品格。

含桂花的诗句 古诗词中的桂花意象与文化内涵-3

桂花在诗词中的意象内涵十分丰富。它象征着高洁的品格。由于桂花香气清远,不像其他花卉那样艳丽夺目,因此常被用来比喻不慕虚荣、品格高尚的人。桂花代表着思乡之情。因为桂花开放时正值中秋佳节,此时人们最容易引发乡愁。桂花还寓意着吉祥美好。"折桂"一词常被用来比喻科举及第或取得功名,源于《晋书·郤诜传》中"桂林一枝"的典故。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人描写桂花时多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有的直接描写桂花的形态香气,如白居易的《厅前桂》:"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校胜尘中。"有的则通过侧面烘托,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冷露无声湿桂花",通过写露水来衬托桂花的清冷幽静。

桂花诗词的创作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仅因为桂花本身的观赏价值,更因为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在这些诗词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桂花的自然之美,也能体会到古人的人生哲理和精神追求。每一首咏桂诗词,都是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完美结合的典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时至今日,当我们吟咏这些含桂花的诗句时,仿佛仍能闻到那穿越千年的淡淡花香,感受到古人那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这或许就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它让自然的芬芳与人文的情怀在时光的长河中永恒绽放。


本文地址:古文诗词频道 https://www.neebe.cn/guwen/1152624.html,励北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古文诗词
小编:小易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