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惊雷贯耳,在历史长河中激荡着不朽的回响。这位晚清名臣在鸦片战争烽火连天之际,以笔墨为戈矛,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挥毫写下这十四字铮铮誓言。当时他正被贬谪伊犁,面对茫茫戈壁与未卜前途,却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字里行间奔涌着对华夏山河的赤诚。这两句诗不仅成为林则徐人生的注脚,更凝练成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象征。
透过斑驳的史料可见,1839年虎门销烟的滚滚浓烟中,林则徐立于销烟池畔的身影与诗句中的铁骨遥相呼应。他在两广总督任上时,曾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自勉,这句题于书斋的楹联,恰与其后创作的爱国诗句形成精神共鸣。在《云左山房诗钞》中,诸如“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等三十余首戍边诗作,共同构筑起一座用血泪浇铸的爱国诗碑。
考证林则徐的诗学渊源,可见其深得杜甫沉郁顿挫之精髓。在谪戍伊犁途中所作的《次韵答陈子茂》中,“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之句,与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形成跨越时空的唱和。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相连的创作意识,使他的诗作超越了一般文人酬唱,成为记录鸦片战争时期民族心灵史的重要载体。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林则徐在诗词中常运用“剑”“戈”“烽火”等意象群。如《程玉樵方伯德润钱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中“漫将羞涩笑羁臣,此日中原正患贫”的慨叹,与“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的豪言相映成趣。这种刚柔相济的修辞策略,既展现了传统士大夫的儒雅,又彰显了禁烟英雄的刚毅,构成其诗作独特的审美张力。
从文化传承的维度审视,林则徐诗句早已融入民族精神血脉。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盛赞其“真性情流露”,鲁迅先生书房常年悬挂“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条幅。当代学者研究发现,这两句诗在近现代救亡图存运动中,曾被谭嗣同、秋瑾等仁人志士反复吟诵,成为激励无数革命者的精神火炬。
纵观林则徐现存二百余首诗词,其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交相辉映。在《壬寅八月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组诗中,“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的幽默自嘲,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庄重宣言形成巧妙对照,展现出这位民族英雄在艰难时世中依然保持的豁达胸襟。这种将个人遭际升华为家国情怀的创作境界,正是中华诗词最珍贵的传统。
当代重读林则徐诗句,犹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精神冲击。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今天,虎门炮台遗址与香港林则徐纪念馆隔海相望,那些镌刻在历史深处的诗句,依然在提醒着我们:民族的脊梁需要每个时代的人共同撑起。正如林则徐在《题双松山馆二律》中所言“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时代洪流的担当,正是中华文明历五千年而不坠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