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是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千古名句。词人独立高楼,极目远眺,只见楚天千里,秋色无边。江水东流,远山凝愁,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生于1140年,正值金兵南侵,北宋灭亡之际。他自幼目睹山河破碎,立志恢复中原。22岁时,他组织两千义军投奔耿京起义军,曾率五十骑突袭五万金兵大营,生擒叛将张安国。然而南归南宋后,他的抗金主张始终未被采纳,反而屡遭排挤,闲废近二十年。
这首《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时年35岁,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建康(今南京)曾是东晋都城,此时已是南宋抗金前线。词人登临赏心亭,触景生情,将满腔悲愤化作词章。
上阕写景,实则寓情于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即展现辽阔意境,但"秋无际"三字已暗含愁思无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以美人头饰喻远山,却说山也在"献愁供恨",实则是词人自己愁恨难平。
下阕由景入情,直抒胸臆。"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张翰典故,表明自己不愿学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归故乡,因为故土早已沦陷。"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再用刘备讥讽许汜的典故,表达不屑于置办田产、只顾个人安逸。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道出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痛楚。 culminating in the climactic line: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谁唤来红巾翠袖的女子,为我擦去英雄失意的泪水?
这一问,问得苍凉,问得悲怆。表面上是想唤歌女来拭泪,实则暗含更深层的悲哀:纵有红巾翠袖,又怎能揾尽英雄泪?又怎能理解英雄心中的痛?南宋朝廷苟安一隅,满朝文武醉生梦死,谁还在意恢复大业?谁还能理解一个爱国志士的赤子之心?
辛弃疾的词之所以动人,正因为他是"词中之龙",却又是"失意英雄"。他的词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又有深沉婉约的情致。这首《水龙吟》堪称他的代表作,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完美融合,将英雄失路的悲愤与儿女情长的柔肠巧妙结合。
清代词评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此词:"雄劲可喜,一结风流悲壮,余韵邈然。"近人梁启超更赞叹:"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八百余年过去,我们重读这首词,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悲怆。辛弃疾的眼泪,不仅是为个人遭遇而流,更是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而流。这些眼泪化作文字,凝结成词,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的天空,提醒着后人:勿忘国耻,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