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这联千古绝唱,将巫山景色推向了中国山水审美的巅峰。位于长江三峡腹地的巫山,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变幻莫测的云雨奇观,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墨客灵感的源泉。十二座翠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造就了"巫山云雨"这一充满诗意的文化意象。
清晨的巫山最具诗意。当第一缕晨曦穿透江雾,神女峰最先披上金色薄纱,其他十一峰次第显现。李白在《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中描绘:"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此刻的巫山确如巨幅屏风横亘天地之间,峰峦叠翠间云雾缭绕,时而如轻纱曼舞,时而似瀑布倾泻。这种动态的美景,让宋代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感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正午时分,阳光直射江面,巫山十二峰展现出另一种风姿。翠绿的山体倒映在碧蓝的江水中,形成"青山绿水两相宜"的绝妙景致。此时登临神女峰,可见杜甫笔下"巫山暮色苍茫远"的壮阔景象。长江如一条玉带蜿蜒穿过群峰,船只点点,帆影幢幢,构成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驻足月余,在《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载了十二峰的不同形态:"其峰有十二,最高者曰登龙,其次圣泉、朝云、望霞……各具奇态。"
而巫山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雨后的奇幻景致。细雨蒙蒙时,整座山脉笼罩在薄雾中,峰顶时隐时现,恰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境。大雨初霁时,云雾如巨龙盘旋山腰,阳光从云隙中透出,形成神奇的"佛光"现象。这种气象奇观,被屈原在《九歌·山鬼》中艺术化为"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的神秘意象。
巫山四季的景色各有千秋。春日,山花烂漫,杜鹃啼血,正是刘禹锡《竹枝词》中"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的生动写照。夏季,绿荫如盖,飞瀑流泉,让人想起王维《桃源行》的"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秋时,枫叶如火,层林尽染,印证了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冬令,雪覆峰顶,玉树琼枝,又见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冰雪奇观。
历代文人赋予巫山深厚的文化内涵。宋玉在《高唐赋》中首创"巫山云雨"的文学意象,描绘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的浪漫邂逅,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新境界。此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大家相继在此留下传世之作。据统计,《全唐诗》中提及巫山的诗作达百余首,《全宋词》中相关词作也有六十余阙,形成了独特的"巫山诗群"文化现象。
如今的巫山,不仅保存着丰富的诗词碑刻,还新建了诗词文化长廊。在神女峰下的观景台,游客可以一边欣赏"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实景,一边品读历代名家的题咏。当地还定期举办"巫山诗词大会",让传统文化在山水间焕发新的生机。
站在新建的巫山长江大桥上远眺,古今交融的景色令人感慨。现代工程与自然风光和谐共存,而那份源自《诗经》《楚辞》的诗意,依然在云雾间流淌。正如一位当代诗人所写:"千年诗魂今犹在,十二峰前云自开。"巫山以其永恒的魅力,继续书写着中华山水文化的瑰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