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七字诗句解析 历史典故与人生启示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10-03 01:42
摘要:深入解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七言诗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西汉冯唐、李广的典故源流,分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运用这两个意象的深意,揭示古代士人怀才不遇的普遍命运与人生启示。...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的七言诗句,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两位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冯唐作为西汉文帝时期的郎官,虽胸怀韬略却年过九旬仍未被重用;李广作为抗击匈奴的名将,一生征战却终未得封侯之荣。这两个典故共同折射出古代知识分子对怀才不遇命运的深刻思考。

冯唐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这位生于战国末期的智士,在汉文帝时已年逾古稀。史载其"以孝著,为中郎署长"。当文帝询问战国名将廉颇、李牧的用兵之道时,冯唐直言文帝"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的弊病,并举云中守魏尚被削爵的案例,展现其耿直敢言的品格。然而直至汉武帝即位,广求贤良时,冯唐已年逾九十,不能复为官"。这个典故成为后世文人感慨才士不遇的典型意象。

李广的传奇则更为悲壮。这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其"为人长,猿臂,善射,天性也"。从文帝十四年从军击胡开始,历经景帝、武帝三朝,却始终未能封侯。最令人唏嘘的是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李广因迷路失期而自刎军中,实现了他"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的誓言。司马迁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结,暗含无限悲悯。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将这两个典故并置,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25岁的青年才俊在滕王阁上挥毫写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组对仗工整的骈句,既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慨叹,也是对自己仕途坎坷的隐喻。值得注意的是,王勃在此运用了"易老"与"难封"的对比——冯唐之悲在于时不我待,李广之憾在于功高不赏,两种不同维度的怀才不遇,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士人的集体焦虑。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七字诗句解析 历史典故与人生启示-1

从文化史视角考察,这两个典故的流传折射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困境。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理想与"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杜甫在《曲江三章》中写道:"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陆游亦有"冯唐已老复何论,叶县丹砂久未闻"之叹。这些诗作表明,"冯李之悲"早已超越具体史实,成为士人阶层共同的精神印记。

若深入剖析这句诗的哲学意蕴,可见其蕴含的三重境界:其一是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认知(冯唐易老);其二是对功业成就偶然性的深刻体会(李广难封);其三则是对命运无常与个人奋斗辩证关系的终极思考。这种思考在苏轼《赤壁赋》中得到延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苏轼最终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达观超越了王勃的悲慨。

在现代社会,这句七言诗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既要珍惜时光、积极进取,也要学会与命运和解。正如冯唐晚年被举荐时表现出的淡泊,李广临终前保持的尊严,这种在逆境中坚守本心的精神,或许比功成名就更值得珍视。当我们重读这句千年古诗,不仅是在品味历史,更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关于生命价值的对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七字诗句解析 历史典故与人生启示-2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