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写山的诗句在毛泽东诗词中占据重要地位,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堪称描写长征途中崇山峻岭的经典之作。这两句诗以恢宏的笔触勾勒出红军穿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系的壮阔场景,将连绵起伏的群山比作翻腾的细浪,把巍峨雄伟的山峦视作滚动的泥丸,充分展现了革命者藐视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五岭山脉横亘在湖南、江西与广东、广西交界处,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组成。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开始战略转移,首先面临的就是穿越五岭的严峻考验。这些山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山势陡峭,道路崎岖。红军战士们背负着沉重的装备,在崎岖的山路上日夜兼程。毛泽东用"逶迤"二字准确捕捉了五岭山脉蜿蜒曲折的地理特征,而"腾细浪"的比喻则生动表现了红军将士将天险视若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乌蒙山位于云贵高原,山势更加险峻。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乌蒙山区与敌军周旋。这里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山高谷深,气候多变。红军指战员们冒着严寒,踏着泥泞,以惊人的毅力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峰。"磅礴"二字传神地描绘出乌蒙山恢宏壮阔的气势,而"走泥丸"的夸张手法则凸显了红军将士战胜自然的豪迈情怀。
这两句诗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雄浑的意境,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人通过将巍峨群山化为细浪泥丸的独特视角,展现了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长征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红军先后翻越了包括老山界、大雪山、夹金山在内的20余座著名山脉,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在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时,许多战士因高原反应和严寒永远长眠在雪山之巅,但红军队伍依然顽强向前。
从创作手法来看,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五岭的逶迤与细浪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乌蒙的磅礴与泥丸的渺小产生强烈反差。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更深化了主题表达。诗人还巧妙运用动词"腾"和"走",赋予静态的山脉以动态的美感,仿佛群山也在为红军的壮举而欢腾。
这两句诗所展现的不仅是地理景观的描绘,更是精神境界的升华。它们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使七律《长征》成为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通过这样的诗句,我们不仅看到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更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昂扬的革命斗志。
当我们重读这些诗句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它们提醒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依然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七律长征写山的诗句不仅是文学珍品,更是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它们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