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掷地有声的诗句,出自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1842年,林则徐在被贬戍伊犁的途中,写下了这首饱含家国情怀的七律。诗中"苟"字开头的这两句,不仅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更凝聚着中华民族忠贞报国的精神内核。
林则徐创作此诗时,正值鸦片战争后期。他因虎门销烟得罪英国殖民者,被清廷革职流放。面对人生重大挫折,他非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以"苟利国家生死以"明志,展现出超越个人得失的崇高境界。这种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祸福之上的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重要支柱。
从历史渊源来看,"苟利国家生死以"化用了《左传·昭公四年》中郑国大夫子产的名言:"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林则徐巧妙地将古典典故融入时代语境,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种以"苟"字领起的表达方式,在古诗词中往往用于表达坚定的信念和决绝的态度,如"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谨慎,"苟非吾之所有"的豁达,都体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深入分析这句诗的内涵,"苟"在这里作"解,但表达的却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坚定。诗人用假设的语气,表达的却是必然的选择:只要对国家有利,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这种修辞手法,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含蓄表达,又彰显了舍生取义的决绝态度。
林则徐的这种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谱系。他们用诗文记录心志,用行动践行信念,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总能挺身而出,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时至今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种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从科研工作者潜心攻关,到边防战士戍守边疆;从白衣天使逆行抗疫,到普通劳动者爱岗敬业,都在用行动诠释着这种崇高的家国情怀。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值得称道。林则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言近旨远"的特点。对仗工整的句式,铿锵有力的节奏,使这首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有着无数像林则徐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信念,撑起了民族的脊梁。这种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