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诗句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林则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一千古名句。这座屹立于河西走廊的天下第一雄关,自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始建以来,就以其险要地势和军事价值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历代文人墨客行经此地,无不为这座巍峨关城的雄伟气势所震撼,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明代诗人戴弁在《嘉峪晴烟》中写道:"烟笼嘉峪碧岧峣,影拂昆仑万里遥。"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嘉峪关在晨雾笼罩下的壮丽景象,将关城与遥远的昆仑山脉相联系,突显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清代诗人汪漋的《嘉峪关》更是直抒胸臆:"长城高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既写出了关城的高耸入云,又暗喻了登高望远的豪迈情怀。
嘉峪关作为明代长城西端的起点,其建筑艺术与军事防御体系堪称古代工程的典范。关城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等组成,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清代诗人史善长的《度嘉峪关纪事》中"回首昆仑万仞山,黄沙白草入秦关"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关隘的险要,更道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与豪情。
这些嘉峪关诗句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研究古代边塞文化的重要史料。它们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这座关城的观察与感受,反映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盛况。从明代到清代,从戴弁到林则徐,每一位诗人的笔下都流淌着对这座雄关的敬畏与赞美。
当我们漫步在嘉峪关城楼之上,吟诵着这些千古绝句,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历史厚重感。这些诗句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代边塞文化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金戈铁马时代的壮阔图景。嘉峪关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而这些流传千古的诗句,正是这种象征最为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