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营营的诗句 探寻古诗词中的生命哲思与自然意象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09-06 07:22
摘要:深入解读古诗词中营营意象的哲学内涵与审美价值,从诗经...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这首出自《诗经·小雅》的"青蝇"篇,以营营之声开篇,描绘了苍蝇嗡嗡作响的景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营营"这个意象被历代诗人反复吟咏,成为承载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的重要载体。

从字源学角度考察,"营"字本义为围绕、盘旋,《说文解字》释为"市居也",引申为经营、谋求之意。当叠用为"营营"时,既模拟昆虫飞舞的嗡嗡声,又暗含为利往来奔忙的世俗景象。这种双关语义使得"营营"在诗词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表达张力。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中虽未直接使用"营营"二字,但描绘的正是百姓为生计奔波忙碌的"营营"景象。

营营的诗句 探寻古诗词中的生命哲思与自然意象-1

宋代苏轼在《赤壁赋》中更是将"营营"的意境推向哲理高度:"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里通过对自然永恒的咏叹,反衬出人世营营的短暂与虚妄。

值得注意的是,"营营"在诗词中常与"青蝇"意象相伴出现。除了《诗经》的原型,唐代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诗中虽未明言"营营",但通过权贵宴饮的奢华场面,暗喻了官场中趋炎附势的营营之辈。

明清时期,"营营"的用法更趋多样化。明代唐寅在《桃花庵歌》中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种超脱世俗营营的隐逸情怀,成为文人诗作中的重要主题。

从审美角度看,"营营"在诗词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听觉意象。这种嗡嗡之声既可以是具体的虫鸣,也可以是象征性的尘世喧嚣。诗人通过这种意象,往往表达对自然本真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疏离。如王维在《竹里馆》中营造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静谧境界,正是对"营营"尘世的超越。

在现代语境中,"营营"一词仍然具有生命力。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需要时常驻足反思:我们是否过于沉迷于世俗的营营碌碌,而忽略了生命的本真意义?古诗词中的"营营"意象,犹如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照见古今相通的人性困惑与精神追求。

通过对"营营"诗句的梳理,我们不仅能欣赏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更能获得深刻的人生启示。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至今仍在叩击着我们的心灵,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澄明,寻求物质追求与精神生活的平衡点。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