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立春偶成古诗赏析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08-31 02:21
摘要:赏析南宋诗人张栻《立春偶成》诗歌艺术特色,解读立春节气文化内涵,春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哲学寓意与审美价值,展现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这首《立春偶成》是南宋诗人张栻的经典之作,寥寥二十八字,却将立春时节的生机盎然描绘得淋漓尽致。首句"律回岁晚冰霜少"以天文历法开篇,既点明立春时节,又暗喻寒冬将尽。中国古代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立春作为第一个节气,标志着阴阳转换、万象更新。"律回"指代节气循环,古人以十二律吕配十二月,立春时节律管中葭灰飞动,故称律回。

立春偶成古诗赏析春回大地万物复苏-1

"春到人间草木知"一句尤为精妙,诗人赋予草木以知觉,通过草木的萌动昭示春的到来。这种拟人手法不仅生动形象,更暗合《礼记·月令》中"孟春之月,草木萌动"的记载。草木先知春意,恰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言:"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自然万物对季节变化最为敏感。

后两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由宏观转入微观,诗人通过视觉感受展现春意。一个"满"字,写尽春回大地时蓬勃的生机。而"东风吹水绿参差"更是神来之笔,既符合立春东风解冻的自然规律,又通过水波荡漾的视觉形象,将不可见的春风化为可见的绿意。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笔法,令人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古名句。

立春偶成古诗赏析春回大地万物复苏-2

从诗歌艺术角度看,这首诗体现了宋诗理趣与意象的完美结合。张栻作为理学家,诗中却不见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意象展现天理运行。这种"即物穷理"的创作手法,正是宋代理学影响下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诗中"冰霜少"与"草木知","生意满"与"绿参差"形成多组对比,在简练的语言中构建出丰富的意境层次。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古人认为立春是阳气初生、万物更始的节点,因此历来受到重视。自周代起,就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春于东郊的礼仪。汉代以后,立春日剪彩为燕、贴"宜春"字等习俗逐渐形成。这些民俗活动都体现了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盼。

立春偶成古诗赏析春回大地万物复苏-3

张栻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咏春名篇,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准确捕捉并传达了中国人对春天的独特情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意象往往承载着生命轮回、希望重生的哲学思考。从《诗经》的"春日载阳"到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的意象始终与生机、希望紧密相连。张栻此诗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通过立春时节的特定景象,抒发了对自然规律的体悟和对生命力的礼赞。

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东风吹水绿参差"还暗合古代天文观念。东方属木,其色为青,主生长。东风送暖,冰雪消融,正是五行中木克土(冰土同类)的体现。这种将自然现象与哲学观念相融合的写法,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

纵观全诗,诗人以立春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精妙的笔法,既描绘了节气转换时的自然景象,又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寓理于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使这首诗超越了一般节令诗的范畴,成为展现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经典文本。每当立春时节重读此诗,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春意与哲思。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立春偶成古诗赏析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立春偶成古诗赏析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赏析南宋诗人张栻《立春偶成》诗歌艺术特色,解读立春节气文化内涵,春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哲学寓意与审美价值,展现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 谷雨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谷雨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谷雨)

    谷雨(二十四节气的谷雨)是什么时候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于丹。以前清明谷雨来了,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告诉我们,春末季节要交替了。是谷雨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所谓春雨使春清谷,最后谷指谷雨。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听起来很务实,但也有浪漫的传...

  •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几个节气 白露是在哪个季节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几个节气 白露是在哪个季节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气候逐渐转凉爽,而且昼夜温差大。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几个节气 白露是我国24节气之一,位于第15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