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宁
“爱情”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但爱情中的悲剧从来不罕见。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爱情和死亡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东方IC/图)
2017年3月21日上午,杭州滨江某小区,一名年轻女子因拒绝一名男同学的求爱,被一名愤怒的男子直接从阳台扔到19楼。8月23日,杭州中院开庭审理此案。2017年11月9日,一审结果宣布,该男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且案件性质恶劣,被判处死刑。
“爱”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尤其是在自由恋爱高度发达的当代。一点点爱情的火焰,就能让所有的“飞蛾扑火”,但爱情中的悲剧,从来不罕见。从罗密欧和朱丽叶双双自杀,到希斯克利夫为初恋复仇,他不得不用一生的时间来拆散对方的家庭。
爱情和死亡有什么关系?
《动物世界里的生与死》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那么,动物世界里有爱吗?
从生物学家的角度来看,他们不承认动物有类似人类情感的“装置”。但从阿里斯托芬的观点来看,如果爱情的本质在于个体的拥抱,即个体之间的交媾是爱情的生理基础,那么动物的情感世界就不容易了。
寻求生存和交配的权利一直是动物本能的至高准则,但为了获得交配的权利,我们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蜘蛛世界里,“性食人”是一种高发现象,因交配而发生食人。性食人最典型的代表是澳大利亚黑寡妇蜘蛛(又名红背蜘蛛)。据《国家地理》报道,83%的雄性黑寡妇蜘蛛在之一次交配时“被埋在雌性红背蜘蛛编织的死亡之网里”。
黑寡妇蜘蛛的整个生命在于交配和死亡。当成熟的公蜘蛛发现身边有母蜘蛛时,它甚至会急于加快自己的成熟速度,迅速成熟。但对于大多数新生的雄性黑寡妇蜘蛛来说,这种 *** 涟漪的后果是严重的:当雄性蜘蛛将 *** 注入雌性身体时,雌性蜘蛛正在将自己嘴里的消化液注入雄性身体。当公蜘蛛倾情完毕后,发现自己已经被母蜘蛛紧紧缠住无法脱身,而母蜘蛛则开始大嚼这个被锁住的“丈夫”。
一只毒液强大的“黑寡妇”必然会“全身心投入”繁衍后代(资料图/图)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昆虫界。著名的昆虫如蜜蜂和蟑螂,雄性个体在交配后经常被它们的“性”伙伴吞食或杀死。更有甚者,像螳螂一样,雌性在交配时咬掉雄性的头,这种“斩首”行为会 *** 雄性螳螂,使剩下的下半身更加剧烈地工作。
如果昆虫和蜘蛛离人类太远,我们不妨看看哺乳动物。恐怕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每年冬天,生活在南半球的有袋类动物进入 *** 期,刚发育成熟的雄性有袋类动物会暴力抢夺身边的雌性,进入持续数小时不睡觉的“狂欢”。然而,大多数雄性白鼬都活不过一岁,因为在一岁之前的之一次交配后,它们都因为筋疲力尽而停止进食而死亡,遵循“性死亡”的单循环模式。在大多数哺乳动物种群中,争夺与雌 *** 配的权利几乎是正常的,即使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灵长类种群中,这种战争也并不少见。
不难看出,爱与死最初的联系来自于动物交配的强大生理基础。即使是号称高等动物的人类,也摆脱不了欲望的诱惑。阿里斯托芬解释说,“人分为两半。被剖开的人总是追另一半,男人,女人,男人。一旦它们拥抱在一起,繁殖使它们免于死亡。”但这种以繁衍为目的的爱,无论是在动物身上还是人身上,都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和排他性,往往会导致一种更极端的占有:死亡。
再走一步爱情就破灭了?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将爱分为几种类型:兼爱、母爱、 *** 、自爱和神爱。其中,性根植于人类强大的动物本性,常被视为一种“热烈的爱”。《社会心理学》的作者将热烈的爱情描述为:“具有强烈的情感、 *** 和强烈的。这种爱往往是迅猛的,而不是渐进的,几乎是不可抗拒的”。这种过度的爱往往会成为爱情真正的破坏者。
小说《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从小相爱,却被错误的家庭拆散。孤儿希斯克利夫离开了别墅,凯瑟琳被迫结婚并死于疯狂。多年以后,希斯克利夫回到了呼啸山庄。他的爱人已经走了,但他无法忘记。经过多年的痛苦和情欲,他一步一步走向疯狂:“没有什么能阻挡燃烧的 *** ,包括死亡。”他把对凯瑟琳的爱变成了对隔开他们的别墅主人的恨,用一生的时间试图复仇。最后他疯了,和凯瑟琳的亡灵一起死了。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有两个层次的本能。之一个层次是我们常说的“力比多”的性本能(或情欲),隐含着寻求 *** 、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弗洛伊德认为,这主要是性的本能。另一种是死亡的本能。力比多在表现自己欲望的同时,也有一种隐藏在人身上的毁灭冲动。它在黑暗中守望,随时准备跳出来破坏一个人的生活,使人回到以前的状态,所以往往会导致暴力行为。在爱的话题中,热烈的爱与毁灭在极端的巅峰相遇,就像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抱着沉甸甸的爱,却又残忍地将自己和凯瑟琳的家人置于一个热水区——当情欲被压抑时,以死亡本能的毁灭来表现。
在两种本能的共同作用下,死亡和 *** 对人也有类似的心理作用。弗洛伊德将这种现象视为“情欲的枯竭”,“即这些生物的情欲被消除后,死亡就可以自由地完成它的任务”。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也论述了这一点:“爱与死:永恒的约定。求爱的意志,哪肯去死。”
爱,生到死
死亡和情欲有着同等的分量,尤其是对于意识已经达到理性水平的人类。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死亡的阴影让人产生更强烈的情欲。在《饮酒之书》中,希腊人认为爱情(Eros)是他们所缺乏的,想要永远占有它,但死亡的必然性打破了这种“永恒”的幻想。罗洛·梅在《爱与意志》中说,“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意识不仅丰富了爱,而且建构了爱”。因为你意识到你最终会失去你爱的人,你会更加珍惜你爱的人。
在死亡阴影的威胁下,一方面,人们倾向于更加努力地去爱,如粤剧《御女花》中昌平公主与周世贤的爱情悲剧,国家崩溃,被害人在殉情前夕进入婚礼洞房:“我们渴望合葬,有情人终成眷属。泉台将建新房,平阳门巷幽冥寻...时间的尽头将是永远。然而却激发了他们的感情达到了最后的巅峰。纪伯伦曾在他的诗中写道,“爱永远不会知道它的深度,除非是时候离开了”。另一方面,人类试图将“爱”建构得更高,试图超越死亡。苏格拉底之爱是《饮酒》一书中的其中之一。苏格拉底认为爱的对象不是个体,而是超然的美本身。有限的人可以通过热爱无限的美获得永恒。
死亡促使我们不断地认识和寻求爱,也加强了爱的专注。但当这种强烈的情绪发泄到外界时,往往会引发很多不幸的事件。死亡暗示着完整的程度,而杀死爱人则成为“完全占据”对方的一种方式。极端的案例,比如开头提到的杭州案,就可以看出来。更有甚者,如 *** 中的秀色和冰莲,都是死亡将爱情扭曲到极致的产物。
生而为人,注定要被爱情诱惑,被死亡压迫,甚至在爱与死的纠结中挣扎。然而,我们不必把爱和死绑得太紧。因为对爱情的贪欲而“杀人”永远是爱情的过度偏差,一味的求占有无异于 *** 入脑,并不是真的去爱。
本文地址:百科常识频道 https://www.neebe.cn/changshi/949469.html,易企推百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