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地图(中国全图)
中国的海岸线
海岸线位于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处,不仅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而且承载着丰富的环境信息,对海平面升降、新构造运动、海岸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和海岸海洋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领海基点
目前,海岸类型的划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海岸开发过程中,除了波浪的作用外,还受到潮汐、洋流、海平面变化、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岩石性质、地貌、入海河流、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海岸线分类系统
本研究根据海岸线的地理环境和海岸发育情况,将海岸线类型分为人工海岸线和自然海岸线两个一级类别,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分别分为五个和六个二级类别。
不同时期中国大陆海岸线变化距离分布图
众所周知,沿海开发是实现海洋发展战略的“起跑线”。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对海岸产生了严重影响。近30年来,受陆海相互作用和人为开发的综合影响,海岸线总长度呈快速增长趋势,增加了714.3km,其中前期107.4 km,中期244.1 km,后期362.8km。
不同时期中国大陆海岸线变化中新增土地利用类型的比较
在人为开发的作用下,一些曲折的淤泥质海岸和海湾被开垦和开垦,缩短了海岸线。但码头的建设和港区的一些“凸”填海造地,导致海岸线增长,一些沿海岛屿(如辽宁奚仲岛、广东三灶岛、高栏岛等)都变成了陆地的一部分,导致了海岸线的增长。另一方面,河口泥沙淤积、沙坝生长等自然因素也使海岸线总长增加,如黄河口泥沙冲淤。
1985-2010年中国大陆海岸带(不含港澳台和南海)填海强度和状况
在过去30年中,中国大陆海岸线受到人类发展的显著影响。人工海岸线长度1980年为3753km,占大陆海岸线的24%,2010年达到9175km,占总长度的56.1%。人工海岸线以180.7km/a的速度增长,其中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人工海岸线增长率分别为243、170.9和128.3km/a。
中国大陆海岸线山脉
因此,在人为开发和陆海相互作用的综合影响下,中国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和类型正在发生动态变化。在人工岸线类型中,虽然标志城市建设的堤防比例不高,但每10年翻一番。这是因为沿海环境的宜居优势带动了沿海城镇的扩张。后期交通堤增长率更高;码头岸线在前期和中期呈增长趋势,但后期增长趋势最为强烈。码头岸线的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海洋贸易的增长,这与后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相吻合。农田堤防继续减少,但中期减少幅度更大。这是因为大量的农田被用于开垦和耕种,经济价值高,其次是用于城市建设的开发。盐堤比例变化不大;早中期,栽培堤大幅增加。早期是在改革开放后沿海开发的浪潮下进行的,主要包括围垦沿海农田、开发沙质海岸和围垦海湾。中期,养殖围垦继续增加,但后期,由于容易开发的沿海资源减少,围垦养殖方式的增加急剧放缓。在自然岸线类型中,基岩岸线的比例有所下降;沙质岸线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中期。生物岸线的长度和比例不断减少,特别是在早期。
长江三角洲各地区围垦图(江苏沿海;长江口内陆地区;南汇和杭州湾北岸;杭州湾)
杭州湾-长江口段岸线变化
葫芦岛港-辽河口岸线的变迁
陆-海州湾段海岸线变迁
渭河口-滦河口段岸线变化
珠江河口岸线的变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近30年来中国大陆海岸线变化的空异质性显著。从整体上看,人类开发活动是海岸变迁的主导因素,部分海岸段具有自然演变的特征。沿海开发过程中新增土地类型和数量变化的特点,反映了近30年来我国沿海开发方式的变化:沿海开发前期以围垦耕地和水产养殖为主,中期围垦耕地和水产养殖的比重相对减少,而沿海开发后期,经济附加值较高的港口码头建设和城市建设沿海开发比重逐渐增加。
本文地址:百科常识频道 https://www.neebe.cn/changshi/933830.html,易企推百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