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二月演奏了春天(我在二月演奏了葫芦丝独奏)
中国民族音乐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给作曲家灵感、灵感、源泉和动力。作曲家李焕之先生60多年前创作的管弦乐《春节组曲》,从陕北民歌中吸收了大量旋律。
陕北秧歌历史悠久,起源于祭祀地主的活动。农历正月十五,高原上的人们会生火,跳秧歌。首领的“伞头”系着一条白羊肚巾和一条红绸腰。一只手里拿着一把伞,伞上开着口子,装饰着彩色条纹。另一只手拿着“虎撑”(行医用的弦铃),一边摇头一边扭腰唱秧歌调。气氛蓬勃而热烈。一个人唱,所有人都加入进来。
“撑伞”是指神灵保护众生,祈求风调雨顺。“抱虎”既是消灾除疾的象征,也是指挥秧歌队表演的发声乐器。秧歌,又称社火调、闹秧歌,是陕北的一种著名的曲调。它有固定的歌词,也可以由歌手即兴创作。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形式,是陕北民歌除信天游、小曲、号子之外的另一种形式。流传下来的传统歌词是:
春天在二月,
壮族家庭,无论老少,都要动员壮族农民,
犁铧镐扛在肩上,
手里拿着一头黑牛,
嘿嘿嘿嘿,
手里是一头黑牛。
1935年,长征队伍到达陕北,延安成为革命圣地。1943年,文艺工作者组织群众开始了新的秧歌运动,还编演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当时过年,《秧歌调》唱出了军民团结、亲如一家的情怀:
迎春的锣鼓欢快地敲打着,
秧歌扭开了,
全国各地都有人参观北部和南部的村庄,
有团结和胜利的一年!
嘿嘿嘿嘿,
有团结和胜利的一年!
[点击收听本版]
春晚版-来自北京民俗. mp38: 03来自北京民俗
如今,在联欢会、姐妹会、小组会议和年会上,人们通常会唱新版的春节歌曲:
之一个月,之一个月是对的,
鼓,唢呐,鞭炮,
五彩缤纷的人们喜气洋洋,
扭秧歌迎春节。
嘿嘿嘿嘿,
扭秧歌迎接春节!
春风吹在黄土地上,
陕北秧歌轰动一时,
街道上挤满了人,
像云中的龙。
嘿嘿嘿嘿,
就像云中的龙!
一点洋葱,一点大蒜,
打鼓的阿姨,打鼓的男人,
鼓乐秧歌传遍大街小巷,
一个击鼓娃娃看起来是碱性的。
嘿嘿嘿嘿,
鼓乐秧歌传遍大街小巷,
一个敲门的洋娃娃,看看它!
歌手、廖沙、原生态歌手、高都擅长唱秧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有陕北人打社火,用伞头唱秧歌调的火爆场面。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每年不仅以《春节序曲》作为开场曲,还多次编造新词,由歌手演唱,以突出节日气氛。
作曲家、指挥家李焕之(1919-2000),1938年8月来到延安,从冼星海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作曲和指挥。他喜欢传统的民间音乐。除了春节组曲,他的代表作是红歌《社会主义好》。1955年至1956年,他创作了管弦乐《春节组曲》,由四个乐章组成:1。前奏秧歌;2.情歌;3.唱歌(唱歌);4.压轴元宵。
作品吸收了大量陕北民间音乐素材,包括唢呐、民间小调、社火调等。其中,之一、三章的主旋律采用了社火秧歌调。尤其是之一章最精彩。在铿锵有力、欢快热烈的锣鼓声背景下,抒情优美、悠扬流畅的秧歌曲调优美、循环、难忘。这首前奏曲以其明快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生动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祥和喜庆、热闹欢腾、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堪称民族管弦乐的经典之作,而且经常是单独演奏。几十年来一直流传在全国各地,成为新年音乐会的必备曲目。
越是民族的,越是全球化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没有国界的。春节序曲不仅由美国音乐家高水平演奏,还走出国门,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传递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
本文地址:生肖运势频道 https://www.neebe.cn/shengxiao/936254.html,励北网一个免费的知识分享平台,本站部分文章来网络分享,本着互联网分享的精神,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