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力字的诗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11-18 11:21
摘要:古诗词中力字的深刻内涵,从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到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解析中华文明刚柔并济的力量观。了解力量在诗词中的多元表现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感受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力量传承。...

在先秦典籍中,"力"早已超越单纯的物理概念。《周易·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将自然之力升华为精神图腾。孔子周游列国时感叹"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揭示出坚持的力量比爆发更珍贵。而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断,则最早阐释了脑力与体力的辩证关系。这种对力量的多元认知,为华夏文明注入了独特的刚柔并济特质。

盛唐气象将力量美学推向巅峰。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戍边豪情,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意象交织成雄浑的时空画卷。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笔力千钧,恰似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的史家力量。在这个包容万象的时代,岑参"将军金甲夜不脱"的戍守之力,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胜之志,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宋代文人赋予"力"以全新的内涵。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自然伟力,却最终归于"人生如梦"的哲思。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铮铮傲骨,展现着乱世中不折的文人风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执念,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都将个人力量熔铸成家国情怀。

明清之际,"力"在文学中呈现出更丰富的维度。《三国演义》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时空之力,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生命之力交相辉映。《水浒传》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惊世神力,实则是"替天行道"的精神外化。而《红楼梦》中贾宝玉"弱柳扶风"的表象下,藏着对抗礼教的惊人内力,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笔法,正是中国美学中"四两拨千斤"的至高境界。

力字的诗句 力拔山兮气盖世-1

纵观诗词长河,陶渊明"刑天舞干戚"的执著,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白居易"野火烧不尽"的顽强,都在诠释着力量的不同面向。王勃"老当益壮"的暮年壮志,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乃至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竹石风骨,无不是中华民族力量观的生动注脚。

这种力量观在近现代焕发新生。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毛泽东"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改天换地,都是传统力量观在新时代的升华。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凛然壮烈,中华力量始终在历史关头迸发耀眼的光芒。

当我们重读"力拔山兮气盖世",不应只看见项羽的个人勇武,更要领悟其中蕴含的文明密码——这种力量既能在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中呼啸,也能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中沉淀;既表现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雷霆万钧,也体现在邓稼先研制两弹的默默坚守。正是这种刚柔相济、生生不息的力量,支撑着中华文明穿越五千年风雨,至今仍焕发着蓬勃生机。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句出自项羽《垓下歌》的千古绝唱,以雷霆万钧之势勾勒出英雄末路的悲壮画卷。当我们凝视这个"力"字,仿佛能看到中华文明长河中奔涌的力量美学——它既是金戈铁马的豪迈,也是笔走龙蛇的灵韵;既是改天换地的壮举,也是润物无声的坚韧。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力字的诗句 力拔山兮气盖世

    力字的诗句 力拔山兮气盖世

    古诗词中力字的深刻内涵,从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到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解析中华文明刚柔并济的力量观。了解力量在诗词中的多元表现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感受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的力量传承。...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