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出自《道德经》的千古名训,道尽了贪欲之害。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先贤们用无数精辟诗句警示世人戒除贪念,这些凝聚着智慧结晶的文字,至今仍如明镜般照见人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秦中吟》中写道:“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他以生动的对比揭示奢侈与节俭的不同结局。当其身处高位时,目睹朝中权贵贪墨成风,便以“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相诫,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晚年散尽家财,过着“身上衣裳口中食”的简朴生活。这种知行合一的品格,使其戒贪诗句更具说服力。

宋代苏轼在历经宦海沉浮后,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千古绝唱。被贬黄州时,他住在临皋亭,写下“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尽管生活清贫,却能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中感悟人生真谛。其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更是将功名利禄视若浮云,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是戒贪思想的最高体现。
明代于谦在《入京》诗中直言:“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作为兵部侍郎,他每次进京奏事从不携带任何礼品,面对旁人的不解,他以诗明志,展现了为官者应有的廉洁本色。这种“两袖清风”的品格,成为后世官吏的楷模。
清代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目睹灾民惨状,愤然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他不仅拒绝上级索贿,还开仓赈灾,最终因得罪权贵罢官归乡。离任时留下“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的诗句,其蔑视功名利禄的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这些戒贪诗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在于它们不仅文采斐然,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们提醒我们,贪欲如同无底深渊,永难填满。《菜根谭》有云:“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告诫人们真正的幸福不在锦衣玉食,而在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这些古训更显珍贵。它们如同清泉,洗涤被欲望蒙蔽的心灵;如同警钟,唤醒沉迷物欲的灵魂。当我们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应当思考陶渊明舍弃五斗米的决绝;当我们品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应当学习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胸怀。
古人云:“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这些戒贪诗句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做人处世的智慧结晶。它们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启迪我们:唯有克制贪欲,保持本心,方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安宁。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