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哉"二字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文王》中的"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在这段古老的诗歌中,"陈锡哉周"的"哉"字与"含"字虽未直接连用,但已展现出古典诗词中特有的感叹语气。这种语气词的使用,成为后世"含哉"句式的重要源头。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含哉"作为一个独特的诗意表达,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它既是对生命存在的深刻叩问,也是对宇宙万物的诗意观照。
从《诗经》的质朴真挚到楚辞的浪漫瑰丽,从汉赋的铺陈华美到唐诗的雄浑壮阔,再到宋词的婉约清丽,"含哉"这一表达始终贯穿其中,成为诗人抒发情感、表达哲思的重要载体。在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虽未直用"含哉",却已然蕴含着相似的感叹语气。这种对人生、对命运的深沉思考,正是"含哉"诗句的精神内核。
唐代是"含哉"诗句发展的黄金时期。李白的"噫吁嚱,危乎高哉"将蜀道之险与人生之难融为一体,展现出豪放不羁的诗人情怀。杜甫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则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融入诗句,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虽未用"含哉",但其间的禅意与哲思,却与"含哉"诗句的精神一脉相承。

宋代词人将"含哉"的意境推向新的高度。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相对照,展现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则通过叠词的运用,将内心的孤寂与哀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词作虽未必直接使用"含哉"二字,但其间蕴含的感叹与思索,却与"含哉"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含哉"诗句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其抒情性,诗人通过这种感叹句式,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其次是其哲理性,往往在抒情的同时,蕴含着对生命、对宇宙的深刻思考;最后是其音乐性,这种感叹句式与诗词的韵律相得益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在表现手法上,"含哉"诗句常常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与哲理具象化。比如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通过锦瑟这一意象,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感慨。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正是"含哉"诗句的典型特征。
从文化内涵来看,"含哉"诗句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既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怀,又蕴含着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融汇了佛家"明心见性"的智慧。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含哉"诗句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载体。
在现代社会,重读"含哉"诗句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需要精神的滋养与心灵的慰藉。"含哉"诗句中蕴含的生命智慧与审美情趣,恰如一剂良药,能够抚慰现代人焦虑的心灵,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当我们品读"含哉"诗句时,不仅是在欣赏古典诗词的艺术之美,更是在与古人的心灵对话。这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诗句,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如同清泉,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静心品味"含哉"诗句中的智慧与美好,或许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与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