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岁除二字最早见于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岁除"特指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岁除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将岁除视为新旧交替的重要时刻,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感谢祖先和神灵的庇佑,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从字义上分析,"岁"指年岁,"除"有更替、消逝之意。《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岁除之日,先王率三公九卿,以迎岁于东郊。"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岁除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岁时节令。汉代《风俗通义》更详细记载了岁除的各种习俗,如贴门神、挂桃符、守岁等,这些习俗至今仍在延续。
在诗词创作中,岁除往往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唐代孟浩然的《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写道:"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诗中描绘了守岁宴饮的温馨场景,展现了岁除之夜亲友团聚的欢乐氛围。宋代文天祥的《除夜》则写道:"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通过岁除这个时间节点,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岁除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岁除之夜,"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这种守岁习俗体现了古人珍惜时光、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还有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等传统,这些活动都蕴含着驱邪避灾、迎新纳福的文化内涵。
从天文历法角度看,岁除与农历的计算密切相关。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北斗七星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岁除的具体时间。《周礼·春官》记载:"以冬至之日,致天神人鬼,以岁除之日,致地祇物魅。"这说明岁除在古代祭祀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
在饮食文化方面,岁除之夜的团圆饭尤为讲究。北方地区必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意;南方则盛行吃年糕,象征"年年高升"。这些食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清嘉录》记载,清代苏州一带的岁除宴席必有鱼,寓意"年年有余"。
岁除的祭祀仪式也颇具特色。《礼记·月令》记载:"岁除,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民间则要祭拜灶神、门神、祖先等。这些祭祀活动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孝亲敬祖的传统美德。
随着时代变迁,岁除的庆祝方式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文化价值始终未变。现代社会的岁除虽然融入了新的元素,如观看春晚、发送电子祝福等,但家人团聚、辞旧迎新的本质依然延续着千年传统。这种文化传承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从文化象征的角度看,岁除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时间观念和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它教导人们要珍惜时光、感恩过去、展望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至今仍在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