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习俗可追溯至汉代《西京杂记》,记载着"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养生智慧。古人认为重阳日天地阳气最盛,登临高处可吸纳天地精华,驱除疫病。李白"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的畅快,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的坚韧,无不展现着登高活动在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茱萸这味中药,因其辛香辟秽之效,被制成香囊佩于臂间,成为移动的"空气净化器"。
赏菊饮宴则是另一重雅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将菊花提升为隐逸高士的象征。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开封的重阳盛况:"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当时人们用菊花装饰门廊,举办"菊花会"。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约定,苏轼"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洒脱,都让这个秋日节气充满诗意。
敬老传统在唐代被正式纳入节俗,孙思邈《千金月令》特别强调重阳日宜"以孝事亲"。1989年我国更将重阳定为"老人节",使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白居易"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的诗句,生动描绘了长者与青年共庆的温馨场景。
时至今日,重阳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北京香山、南京紫金山等地的登高活动吸引数十万民众,现代人通过登山健身延续古风。菊花培育技术让"帅旗""墨牡丹"等名种在秋季争奇斗艳,各地举办的菊花展融入灯光秀、茶道表演等新元素。数字时代更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分享茱萸手作教程,在社交平台发起"为长辈做件事"挑战,使孝亲敬老以更鲜活的方式深入人心。

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不仅是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旷达,更是岑参"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的传承。当秋风再起,不妨循着古诗词的韵脚,在登高望远中感受文化血脉的跳动,在菊香氤氲里体味岁月沉淀的智慧。重阳节就像一坛陈年菊花酒,历久弥香,永远承载着中国人对生命圆满、家庭和睦的美好期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恰如秋日里的一缕桂香,将重阳节的思念与登高传统娓娓道来。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称"重阳",亦作"重九"。这个始于先秦、盛于唐宋的节日,承载着中国人对长寿、团圆与自然和谐的永恒追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