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形容母亲生病的诗句 病榻前最催人泪下的15首古诗词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11-06 01:01
摘要:收录15首描写母亲生病的经典古诗词,包括白居易、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当母亲卧病在榻,孟郊这首《游子吟》便显得格外沉重。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用最真挚的笔触记录下母亲患病时的揪心时刻,这些诗句穿越千年,依然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唐代白居易在《慈乌夜啼》中写道:"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诗人以慈乌喻人,将失去母亲的悲痛化作字字泣血的诗行。母亲患病时,子女守在床前的心情,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那只不肯离去的慈乌,日夜守护,唯恐一转身便是永别。

形容母亲生病的诗句 病榻前最催人泪下的15首古诗词-1

宋代陆游在《病起书怀》中记录母亲病重时的情景:"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虽然主要抒发爱国情怀,但诗中"病骨支离"的描写,何尝不是对病中亲人最真切的写照?母亲病中消瘦的身影,就像诗中那支撑着病体仍心系家国的忠臣,令人心疼又敬佩。

明代于谦的《忆母》更是直击人心:"病中吃语总呼儿,夜半彷徨烛影迟。最是伤心难忍处,孤檠照见鬓如丝。"这首诗生动刻画了母亲病中神志不清时仍呼唤儿女的场景。深夜烛影摇曳,病榻上的母亲白发如霜,此情此景让为人子女者无不心如刀绞。

清代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写道:"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词人借秋景抒怀,闭疏窗"的意象,恰似母亲病中卧于室内,与外界隔绝的孤寂。每当秋风起时,想起病中的母亲,那种无力与心痛便如潮水般涌来。

古代医疗条件有限,母亲患病往往意味着生死考验。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虽然这是写给妻子的诗,但其中对重逢的期盼,恰如子女在母亲病榻前的心情——盼望母亲康复,再续天伦。

苏轼在《狱中寄子由》中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若将这份情谊转化为母子之情,便是子女在母亲病重时最深的祈愿——但愿来生还能再做母子,继续今生未尽的缘分。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若用来形容思念病中母亲的心情,再贴切不过。每当夜深人静,望着同一轮明月,想起远方的母亲正与病魔抗争,那种牵挂足以让人彻夜难眠。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母亲患病时,这种思念会更加强烈。无论身在何处,心总是系在病榻前的母亲身上,只恨不能立即飞回她的身边。

古代诗人还常用自然景物隐喻母亲病情。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凋零的黄花比喻病中憔悴的母亲,令人读之落泪。晏几道《临江仙》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则暗喻子女在母亲病榻前的孤独无助。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诗词不仅记录了母亲患病时的痛苦,更蕴含着深厚的孝道文化。《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当母亲患病时,子女侍奉汤药、日夜守护,正是这种孝道精神最真实的体现。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所限,母亲患病往往凶多吉少。因此诗人在描写时常常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哀伤。如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慨叹,恰似子女面对母亲病情恶化时的无力感。

然而在这些悲伤的诗句中,我们也能读到希望与坚强。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嘱托,虽然说的是国事,但其中蕴含的传承精神,正如子女在母亲病榻前立下的誓言——定要好好生活,不负母亲养育之恩。

这些描写母亲患病的诗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们触动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母子亲情永远是最珍贵的纽带。当母亲卧病在床,那些日夜守护的时光,那些说不出口的牵挂,都化作诗行中永恒的记忆。

今天读这些诗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深情。它们提醒我们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每分每秒,在母亲需要我们时,像古人诗中描写的那样,用最真诚的孝心回报养育之恩。毕竟,世间最遗憾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