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这句词总让我想起外婆厨房里飘出的炊烟。那年初夏回乡,老屋灶台上炖着萝卜排骨汤,蒸汽氤氲中看见外婆用皴裂的手往灶膛添柴,忽然就懂了这句词的深意。所谓人间烟火,不在珍馐美馔,而在寻常日子里那些带着温度的瞬间。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人间"二字总是承载着最深沉的情感。李商隐写"人间别久不成悲",道尽岁月淘洗后的怅惘;白居易吟"人间四月芳菲尽",勾勒出时序更迭的感伤。这些诗句就像一扇扇雕花木窗,让我们窥见古人对尘世生活的凝视与思索。

记得在敦煌莫高窟见过一幅宋代壁画,画中市井街巷里,贩夫走卒、稚子老翁各得其所。旁边题着"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这恰与诗词中的"人间"意象相映成趣。古人在创作时,既向往"不知天上宫阙"的超脱,又难舍"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眷恋。这种矛盾与挣扎,正是华夏文化中最动人的部分。

去年在江南古镇,偶遇一位制作传统糕点的老师傅。他的作坊里挂着"人间至味是家常"的条幅,案板上糯米粉正散发着温润的香气。老师傅说,他家五代人都在这里做定胜糕,战乱时曾停歇过,但总有人重新升起灶火。"就像诗词里写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但只要灶台还热着,日子就能继续。"他边揉面团边说道,皱纹里都是时光的故事。
这种对人间烟火的执着,在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中得以见证,在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里获得共鸣。诗人将最平凡的生活场景淬炼成诗,让我们明白:所谓诗意,从来不在远方,而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当下。
现代人常抱怨生活匆忙,却忘了我们本就活在古人吟咏的"人间"里。地铁站里飘来的烤红薯香气,深夜便利店亮着的灯光,阳台上前年种下的茉莉开了花...这些何尝不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当代注脚?诗词之所以穿越千年依然动人,正因为它记录的是永恒的人间情味。
前些日子整理旧物,发现母亲年轻时抄的诗本。在"人间自是有情痴"旁,她用工笔小楷备注:"今日给孩子们做了新衣,虽忙碌却欢喜。"突然明白,诗词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照进现实的一面镜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关于"人间"的诗篇。
黄昏时分,我站在窗前看归家的人流。路灯次第亮起,炊烟在远山处袅袅升起,忽然想起《菜根谭》里的句子:"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或许就是带有人间的诗句最大的魅力——它让我们在奔忙的日常中,依然能看见生活本真的模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