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解甲归田诗句 古代将士归隐田园的经典诗篇赏析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10-26 01:01
摘要:解甲归田诗句是中国古典诗词重要题材,记录古代将士从军旅到归隐的心路历程。王维《老将行》、辛弃疾《破阵子》等经典作品,展现军人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出世入世的辩证思考。...

王维的《老将行》堪称这类诗作的典范:"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诗中老将年轻时骁勇善战,晚年却"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最终选择"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的归隐生活。这种从金戈铁马到采菊东篱的转变,展现了古代军人的人生轨迹。

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但征战多年后,诗人笔锋一转:"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种对战争与归隐的深刻思考,使解甲归田诗句具有独特的思想深度。

解甲归田诗句 古代将士归隐田园的经典诗篇赏析-1

李白的《战城南》以"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开篇,描绘连年征战的残酷,最后发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感慨,暗示归田才是理想归宿。这种从崇尚武功到向往和平的转变,体现了诗人思想的成熟。

杜甫在《兵车行》中通过"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对比,揭露战争对普通士兵的摧残。"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的沉痛呐喊,实际上是对解甲归田生活的深切呼唤。

解甲归田诗句 古代将士归隐田园的经典诗篇赏析-2

宋代诗人对解甲归田题材的处理更加细腻。陆游在《书愤》中回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军旅生涯,最终却落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结局,只能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慨叹中寻求精神慰藉。

辛弃疾的词作更是这类题材的瑰宝。《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抱负,最终都化作"可怜白发生"的无奈。而他在《鹧鸪天》中写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种自嘲中包含着对归隐生活的认可。

范仲淹的《渔家傲》虽然主要描写边塞生活,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词句,道出了将士们对解甲归田的渴望。这种情感在历代边塞诗中反复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军人共同的心声。

明代于谦的《石灰吟》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解甲归田诗,但"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与将士们解甲后保持气节的精神一脉相承。戚继光的《马上作》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描写,也暗含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这些解甲归田诗句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传统。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往往通过今昔对比、虚实相生等手法,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社会历史角度看,这些诗作记录了中国古代军人的人生轨迹,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它们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时代精神的写照。通过研究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军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出世与入世的辩证思考。

如今重读这些解甲归田诗句,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描写归隐田园的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精神参照。它们提醒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要懂得适时回归本真,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

解甲归田诗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独特地位,这些作品生动记录了古代将士从沙场征伐到回归田园的心路历程。早在《诗经》时期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描写征人归来的名句。到了唐宋时期,随着边塞诗的发展,解甲归田题材的创作达到巅峰,涌现出大量感人至深的佳作。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解甲归田诗句 古代将士归隐田园的经典诗篇赏析

    解甲归田诗句 古代将士归隐田园的经典诗篇赏析

    解甲归田诗句是中国古典诗词重要题材,记录古代将士从军旅到归隐的心路历程。王维《老将行》、辛弃疾《破阵子》等经典作品,展现军人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出世入世的辩证思考。...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