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含登的诗句 登高望远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10-21 11:41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首《望岳》中的千古名句,不仅描绘了登临泰山的壮阔景象,更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独特的登高情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登"字承载着文人墨客复杂的情感体验与深刻的人生哲思。从屈原《九章》中"登大坟以远望兮"的忧思,到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从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洒脱,到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的惆怅,登临主题贯穿了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

登高诗作的起源可追溯至《诗经·陟岵》,诗中"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的吟唱,开创了登高怀远的抒情传统。至魏晋时期,登高题材得到极大发展。曹操《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浑,开创了山水登临诗的新境界。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登楼赋》中写道"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将个人际遇与登临感怀完美融合,奠定了登高抒怀的文学范式。

唐代是登高诗歌的黄金时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悲怆,将时空意识推向极致。杜甫的《登高》更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相连。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登高思亲,至今仍引发游子共鸣。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个体情感,更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含登的诗句 登高望远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1

宋代词人将登临意境推向新的高度。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下独酌,晏几道《鹧鸪天》中"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的楼台感旧,都将登临之思与人生感悟深度融合。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慨叹,更是将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熔于一炉。

登高诗作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首先是时空意识的觉醒,如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的宇宙观照。其次是历史意识的深化,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沧桑感喟。再者是生命意识的升华,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哲理思考。

这些登高诗作的艺术特色也颇具研究价值。在意象营造上,常借助高楼、危台、青山、碧水等物象构建诗意空间;在情感表达上,善用对比、象征、用典等手法深化意境;在语言运用上,讲究炼字炼句,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哲理警句。

登高文化在传统节日中也有生动体现。重阳登高的习俗源自《续齐谐记》的记载,历代文人为此留下大量诗篇。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洒脱,范成大《重阳近矣风雨骤至》中"登高何处可披襟,秋老江南万木森"的萧瑟,都是这一习俗的文学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登临诗作中的地理意象具有特殊意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历史名楼因文人登临题咏而成为文化地标。崔颢《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怅惘,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都使这些建筑获得了超越物理空间的文化生命。

当代社会,登高诗作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诗篇提醒人们适时登高望远,保持开阔视野。在文化传承方面,登高诗作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生智慧,仍是滋养现代人心灵的重要资源。当我们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不仅是在回味古人的诗意情怀,更是在接续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登高诗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成就,更在于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和精神追求。这些穿越时空的诗句,至今仍在启迪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时常登高望远,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中审视自我、思考人生、关怀天下。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