骎骎羽骑历城池,帝女楼台向晚披。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以"骎骎"二字生动描绘了骏马奔驰的迅疾姿态。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骎"这个独特的字眼犹如一匹穿越时空的骏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骎"字的本义为马行迅疾的样子,从字形上看,"马"与"侵"的结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马匹奔驰时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在先秦典籍中,《诗经·小雅·四牡》已有"驾彼四骆,载骤骎骎"的记载,描绘了四匹黑鬃白马疾驰而过的场景。这种对骏马奔驰的生动刻画,奠定了"骎"字在后世文学中的基本意象。
唐代是"骎"字使用最为频繁的时期。李白在《幽州胡马客歌》中写道:"骢马本骎骎,影入长城窟。"诗人以"骎骎"形容骏马的矫健,同时暗喻边塞将士的英勇。杜甫的《骢马行》更是将这一意象发挥到极致:"雄姿逸态何骎骎,顾影骄嘶自矜宠。"通过"骎骎"二字,不仅写出了马的迅捷,更展现了其昂扬的精神气质。
宋代词人对"骎"字的运用则更显细腻。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骎骎岁华行暮,雨雪正纷纷。"这里的"骎骎"已从具体的马行意象升华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体现了宋人特有的哲理思考。辛弃疾在《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中也有"骎骎娇眼开仍,些子芳心未吐"之句,将马行的迅疾与花开的动态巧妙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骎"字在不同体裁中的运用也各具特色。在律诗中,它往往与其他意象形成对仗,如李商隐《复至裴明府所居》中的"骎骎流景岁云暮,耿耿离怀夜未央";在词作中,则多用于表达细腻的情感变化,如晏几道《鹧鸪天》中的"骎骎新月上帘钩,梧桐叶落已知秋"。
从文化象征的角度看,"骎"字所代表的骏马意象蕴含着多重寓意。它是力量与速度的象征,如《楚辞·九辩》中的"骎骎而日进兮,年忽忽而日度";它代表着进取精神,如陆游《夜读兵书》中的"骎骎老将至,何时返故乡";它还常被用来比喻人才的脱颖而出,如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骎骎要路津,往往多奇士"。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骎"字时往往配合其他意象共同营造意境。有时与时间意象结合,如"骎骎岁华";有时与空间意象相配,如"骎骎羽骑";有时又与自然景物呼应,如"骎骎新月"。这种多层次的意象组合,使得"骎"字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
明清时期,"骎"字的运用虽不如唐宋频繁,但仍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明代诗人李东阳在《寄彭民望》中写道:"骎骎西日下长川,雁字南来又一年。"清代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也有"骎骎娇眼怯春寒,一缕情丝两处牵"之句,延续了前人对这一意象的创造性运用。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骎"字在诗词中的音韵效果也值得关注。其平声的读音与多数仄声字形成对比,在格律诗中能产生特殊的韵律美。"骎骎"这一叠词形式,既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又强化了意象的生动性,体现了汉语特有的音乐美。
当代对"骎"字意象的传承与创新同样值得关注。在现代诗词创作中,这一古老的字眼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的诗人将其用于表现现代交通工具的速度感,有的则用以隐喻信息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显示出传统意象在现代语境中的适应性与延展性。
"骎"字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特殊意象,不仅生动地记录了古人对骏马奔驰的观察,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从《诗经》到现代诗歌,这一意象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内涵不断丰富,表现形式日益多样,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骎"字意象的梳理,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艺术成就,也能更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