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短经》现存的诗歌片段可以看出,赵蕤擅长运用自然意象表达人生哲理。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之句,既描绘巴蜀壮丽景色,又暗喻人生境界的辽阔。这种将地理景观与精神境界相融合的创作手法,成为后世隐逸诗歌的重要范式。值得注意的是,赵蕤的诗句虽多写隐居之乐,却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深切关注,这种"隐而不遁"的特质正是唐代隐逸文人最显著的特征。
通过分析赵蕤与李白的诗文往来,我们可以发现其诗句中蕴含的纵横家思想。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的意象里,既可见道家出世情怀,又暗含儒家入世精神。这种思想矛盾恰恰反映了开元盛世下文人的普遍心态:既向往山林之趣,又难舍济世之志。赵蕤诗句的价值,正在于真实记录了这种微妙的心灵轨迹。
从文学史角度看,赵蕤诗句上承陶渊明田园诗传统,下启宋代山水诗创作,在格律与意境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其诗句中常见的松竹、清泉等意象,不仅成为隐逸文学的经典符号,更构建起中国古代文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这些凝结着智慧的诗句,至今仍在启迪着现代人对生活方式的思考。
赵蕤诗句作为盛唐时期隐逸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作品《长短经》中收录的"林泉自有清音在,何必弦歌动地听"等名句,生动展现了唐代士人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这位与李白交游甚密的蜀中隐士,通过简练的文字构建出独特的哲学意境,其诗句往往在山水描写中暗含对仕途经济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