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摇葵扇引微凉,竹影横窗午梦长。"这句描绘葵扇消夏的古诗,恰似一缕清风拂过千年时光。葵扇,这朴素的生活器具,在中国人的夏日记忆里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葵扇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据《西京杂记》载,长安巧匠曾制"七轮扇",其雏形便是葵扇。古人将蒲葵叶片采下后,需经"三蒸三晒"的特殊工艺:先以蒸汽软化叶脉,再用重物压制定型,最后修剪边缘,缝制包边。这道传统工序至今在广东新会等地依然传承。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特别记载:"葵扇以新会者佳,其叶柔韧,其色如玉。"
在古代诗词中,葵扇是消暑纳凉的经典意象。白居易《消暑诗》中"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的闲适,杜牧《秋夕》中"轻罗小扇扑流萤"的雅趣,都让葵扇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载体。更妙的是苏轼在《洞仙歌》中的描写:"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虽未直言葵扇,但其中对扇与人的相映成趣的描写,恰是古代文人使用葵扇时的典型风韵。
不同地区的葵扇各具特色。新会葵扇以叶大质韧著称,福建漳州的葵扇则以编织精细见长。在江南地区,人们习惯在葵扇上题诗作画,使之成为可执手中的艺术珍品。清代《扬州画舫录》记载,每逢端午,文人墨客常聚于瘦西湖畔,在葵扇上题写诗词互赠,谓之"扇面雅集"。
制作一把上好的葵扇需要历经十余道工序。老匠人首先要挑选生长三年以上的蒲葵,在芒种前后采摘最为适宜。新采的叶片要立即浸泡在特制的药水中防止开裂,随后用竹刀仔细刮去叶肉,只留清晰的脉络作为扇骨。这个步骤最考验手艺,稍有不慎就会破坏整体的美感。最后用丝线沿边缘细细缝制,有时还会缀以流苏或玉坠。
古人对葵扇的使用颇有讲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蒲葵性凉,其扇风较之其他材质更为柔和,不易致人风寒。因此老人孩童多宜使用。医家还发现,长期使用葵扇能疏通手部经络,可谓一举两得。在礼仪方面,《朱子家规》明确规定"执扇当以右手,扇风不过肩",可见古人对生活细节的重视。
随着时代变迁,葵扇逐渐被电扇、空调取代,但其文化价值反而愈发珍贵。2008年,新会葵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新会葵扇不仅保持传统工艺,更创新出绣花、烙画等新款式,成为深受欢迎的文化礼品。
在现代生活中,葵扇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环保人士推崇其天然可降解的特性,中医师建议适当使用葵扇保持人体对自然温度的适应能力。更有人发起"无空调日"活动,倡导重执葵扇,在徐徐清风中找回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记得儿时祖母的葵扇,总是在夏夜里轻轻摇动,送来清凉的同时,也送来古老童谣的韵律。那柄泛黄的葵扇上,细细的叶脉仿佛记录着岁月的故事。如今虽已少见日常使用葵扇的人家,但每逢端午,仍能看到老人给孩子准备葵扇驱蚊纳凉,这传统中包含着长辈对晚辈最质朴的关爱。
一柄小小的葵扇,摇动的是千年文化传承,送来的是永不褪色的人文关怀。在这个追求快捷的时代,或许我们更应该偶尔放下遥控器,执一柄葵扇,在自然的凉风中,感受时光沉淀的智慧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