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带茹的诗句 茹古涵今的文学意象探微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09-30 05:41
摘要:古诗词中带茹字的经典诗句,解析茹字从饮食到修养的多重文学意象,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与精神相融的独特美学,涵盖苏轼、杜甫等名家作品赏析。...

"茹古涵今,学者之善志也。"这句出自宋代文豪苏轼《答刘景文》的诗文,恰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茹"字在古典诗词中丰富意蕴的之门。这个看似平常的汉字,在千年文脉中承载着饮食、修养、情感等多重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语言符号。

从字源考据,"茹"本义为喂马之草料,《说文解字》释为"饲马也"。在《诗经·大雅·烝民》中已有"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的记载,此处"茹"作"吞咽"解,引申为包容接纳。至唐宋时期,"茹"字的文学意象得到极大拓展:杜甫《空囊》诗中"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的"餐霞茹柏",将道家服食修炼的意境融入诗境;白居易《晚秋闲居》"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中的"烹秋葵"正是对简朴生活的诗意写照。

在表达精神修养时,"茹"字常与高洁品格相连。周敦颐《爱莲说》虽未直用"茹"字,但"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与"茹素""茹真"的内在精神一脉相承。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中"茹芝却粒终无术,藜羹松醪且自娱",更将清贫生活中的精神坚守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通过饮食意象寄托人格理想的手法,正是中国文人"借物言志"的典型表现。

当"茹"与情感表达结合,又衍生出丰富的情感维度。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虽未明言"茹",但那种呕心沥血的情感投入,恰似"茹苦含辛"的具象化呈现。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的孤寂之境,与"茹悲含戚"的情感状态形成微妙呼应。这些诗句通过隐性的"茹"之意象,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

带茹的诗句 茹古涵今的文学意象探微-1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茹"在禅诗中的独特运用。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意境,与"餐霞茹气"的修行境界暗合。寒山子诗中"蒸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的警句,更是对"茹欲""茹求"等执念的深刻反思。这种通过饮食隐喻传达禅理的方式,展现了中国诗歌"即事而真"的美学特征。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茹"字意象的演变实则映射着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尚书·舜典》中"食哉惟时"的治国理念,到《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美学,再到苏轼《老饕赋》中"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的豁达,形成了一条贯穿古今的"茹食文明"脉络。这种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的独特文化基因,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当代文学创作中,"茹"的意象仍在延续发展。余光中《乡愁》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的隐喻,与古典诗词中"茹思""茹念"的情感表达遥相呼应。在古体诗创作中,诗人仍常借用"茹露""茹风"等传统意象来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证明这一古老字汇依然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通过梳理"茹"字在诗词中的流变,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汉字的艺术旅程,更窥见了中华文化中"道器合一""物我相融"的哲学智慧。这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带茹诗句",如同文化基因般深植于我们的语言体系,继续在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中焕发着生机。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