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二句,以天地为幕,勾勒出诗人与云月为伴的苍茫意境。这里的"孤"不仅是身世之孤,更是精神上的孤独——一个心怀天下的诗人,在乱世中独自坚守着儒者的理想。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在诗中巧妙运用"落日"与"秋风"的意象:落日虽暮却"心犹壮",秋风萧瑟反令"病欲苏"。这种反向着笔的手法,凸显了诗人老而弥坚、穷且益坚的精神品格。
最后两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化用《韩非子》"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以老马自况,虽不能驰骋千里,但仍可凭借经验为国效力。这种自谦中带着自信的表达,正是杜甫一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的最后闪光。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在江汉期间还创作了《登岳阳楼》《南征》等名篇,共同构成其晚年创作的重要篇章。
从文学史角度看,《江汉》一诗体现了杜甫晚期诗风的典型特征:语言凝练沉郁,对仗工整自然,情感深沉蕴藉。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气象雄深,含蓄无穷",清人沈德潜更称赞其"怀抱如此,终是老境"。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结合,使这首五律成为唐代羁旅诗中的巅峰之作。
如今当我们重读这首《江汉》,不仅能感受到杜甫高超的诗艺,更能体会到一个古代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境界。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正是杜甫诗歌永恒魅力的所在。在江汉平原的落日秋风里,我们仿佛依然能看见那个白发苍苍的诗人,正以颤抖的手握紧毛笔,在纸上写下对家国天下最深的眷恋。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首《江汉》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与不屈的家国情怀。公元768年,57岁的杜甫携家眷离开夔州,沿长江东下,漂泊至江汉平原。此时的唐王朝历经安史之乱,山河破碎,民生凋敝。诗人以"江汉思归客"自喻,既道出了漂泊异乡的孤寂,更暗含着对故土长安的深切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