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汉语词典知识平台,分享汉字词语知识、历史文学知识解答!

励北网

描写箫声的诗句 箫声如泣如诉的千古绝唱

来源:励北网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2025-09-11 10:41
摘要:古典诗词中描写箫声的经典诗句,箫声如泣如诉的意境与离别情感的交融,展现音乐意象在文学中的深远影响与文化内涵。...

箫,这件古老的乐器,其声幽咽婉转,如泣如诉,最能触动人心深处的情感。在古代,箫常与离别、思念、孤寂等情感相联系。王维在《渭城曲》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未直接描写箫声,但诗中离别的氛围与箫声的哀婉不谋而合。而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以箫声寄托对友人的思念,清冷的月光下,箫声悠远,更添几分惆怅。

箫声在诗词中不仅是声音的描写,更是情感与意境的升华。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将箫声的哀婉与人生的无常融为一体,箫声在这里成了哲思的媒介,引人深思。而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虽未明写箫声,但萧萧的落叶声与箫声的凄清异曲同工,共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感伤。

箫声的意象在边塞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箫声类似,其声哀怨,衬托出边塞的荒凉与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之声犹如箫声,凄凉动人,引得征人无不思乡。

箫声还常与爱情主题相结合。李商隐的《无题》中"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虽未直接写箫声,但诗中浪漫的氛围让人联想到月下吹箫的场景。而秦观的《鹊桥仙》中"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箫声在这里化作银河间的相思,缠绵悱恻。

描写箫声的诗句 箫声如泣如诉的千古绝唱-1

箫声在诗词中的表现不仅限于哀婉,也有清雅高远的一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啸声与箫声相通,表达出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情怀。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籁声泛指音乐,其中箫声的清越可见一斑。

箫声的意境还常常与自然景物相融合。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虽未写箫声,但夜泊的静谧与箫声的幽远天然契合。而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蝉声与箫声皆具凄清之质,共同渲染离别的伤感。

箫声在诗词中的多样性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从李白的豪放到李清照的婉约,从边塞的苍凉到江南的柔美,箫声始终是诗人词客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千年来的情感与哲思。

描写箫声的诗句 箫声如泣如诉的千古绝唱-2

虽已鲜闻箫声,但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聆听古人的心声。箫声的诗句,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的这首《忆秦娥》开篇即以箫声入词,将呜咽的箫声与秦娥的梦境交织,营造出凄清悲凉的意境。箫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承载着深沉的情感,或寄托离愁别绪,或抒发人生感慨,成为诗人词客笔下不可或缺的意象。


古文诗词
小编:小北整编
相关文章相关阅读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年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