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以地理位置开篇,点明了诗人游览的起点。孤山寺和贾亭都是西湖畔的著名景点,水面初平指春水上涨,与堤岸齐平,云脚低则形容云层低垂,仿佛与湖面相连,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氛围。这两句不仅交代了环境,还通过视觉意象暗示了早春时节的气候特征。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早莺争鸣于向阳的树枝,新燕衔泥筑巢,这些动态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万物复苏的景象。诗人用"几处"和"谁家"的疑问句式,增添了诗的亲切感和意味,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日的活力。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转向植物的描写。乱花指各种野花竞相开放,渐欲迷人眼形容花朵繁茂,令人目不暇接;浅草刚刚长出,仅能淹没马蹄,暗示了春草的柔嫩和生长初期的状态。这两句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了早春的微妙变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敏感。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总结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东景致的偏爱。行不足意为走不够、赏不尽,绿杨阴里白沙堤描绘了绿树成荫、白堤蜿蜒的美丽画面,突显了西湖的宁静与优美。整首诗以游览为主线,层层递进,从宏观到微观,最终落脚于诗人的情感抒发,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白居易的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春景图,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白居易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这首诗反映了他任职杭州期间对西湖的热爱和治理成果。据史料记载,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曾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留下了"白堤"这一文化遗产,诗中的白沙堤即指此堤,体现了诗与现实的交融。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平易近人,却意境高远。白居易避免了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意象如莺、燕、花、草、马、堤等,构建出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诗中运用了对仗、拟人等修辞,如"争暖树"和"啄春泥"的动词选择,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生命力。诗的节奏明快,押韵工整,读来朗朗上口,符合白居易"老妪能解"的创作理念,使其成为传播广泛的经典之作。
在文学史上,《钱塘湖春行》被誉为咏西湖诗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诗人苏轼曾受其启发,创作了多首西湖诗篇,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延续了白居易对自然美的歌颂。这首诗还被多次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学习古诗词的必读篇目,帮助现代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钱塘湖诗句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白居易的诗歌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不仅是对西湖春景的赞美,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和传承。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钱塘湖诗句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以其精妙的笔触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美景,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全诗如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诗创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春,当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诗中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的心境。